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真正的、理想性的生活永远指向“别处”,一个能够让人“诗意地栖居”的存在之所。在厌倦了无尽的战乱、屠杀和诡谲的政治之后,在抛弃了人间的荣华、名利之后,他们选择了隐,他们的心飞向岩穴与草泽,栖息在青青的山林。六朝隐士是六朝士阶层中独特的一类,而他们的生活意趣却是那个时代的士共同向往的(参见王瑶《论希企隐逸之风》,载《中古文学史论集》)。首先,他们的生活是适意的。所谓适意,既是体人生之趣,挣脱陶渊明所说的“尘网”(《归园田居》其一),做到“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四);又…  相似文献   
3.
生命与诗     
那是在春天的傍晚,夕阳映红了庭院的白石板与青坪,樱树在风中散出缕缕馨香,在清淡的茗香的氤氲中,一位老人坐在藤椅上向你娓娓道来一个异域的诗的国度的诗人和诗歌。他告诉你,他早年如何迷恋李商隐,中年感动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晚年又喜欢陶渊明的平淡与自然,接着又从《诗经》、孔子一直谈到陈三立、鲁迅、巴金。这是我读《中国诗史》最初形成的阅读意境。  相似文献   
4.
5.
日本学者高津孝先生在《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对文化多样性的规制》一文中指出:“研究过往的社会和文化时,一旦失去面向现代的视野,研究本身就往往容易沦为研究者的自我陶醉。”(《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96)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各种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文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纵横交叉,恰是古代文学研究引入现代视野的最好说明。张剑博士《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的出版,填补了学术史上的一段空白。作为第一部“整体把握宋代家族与文学,或者通过个案研究来透视家族与文学关系的专著”,作者独具匠心的视点不仅在于以家族史、文学史的双重视域来解读宋代文学,还在于个案与时代主题的双重透视。这种双重视域下的双重透视,如作者在《余论》中所说,旨在“以一个经典个案为中心,指出家族可以为文学史、社会史研究提供新的单元和新的结构,同时又指出这一新的单元和新的结构的局限性”。也就是说,研究者一方面指出了家族对时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效应”,另一方面也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武断草率的宏观判断进行了解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  相似文献   
6.
7.
庾信《愁赋》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赋学史上,庾信<愁赋>是一篇直接以人的感情为描绘对象的赋.其文本已经亡佚,在宋代的类书和古注中还存有佚文,且此赋在宋代文学中引起很大的回响,北宋诗歌中已经化用其意象,而南宋的遗民词人则喜欢整体上用"庾信<愁赋>"这个意象,以表现其亡国之余的内心痛楚.庾信<愁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运用了化虚为实、"一与多"对比、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最后本文又从赋体文学史上作纵向的比较以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在赋学史上,庾信《愁赋》是一篇直接以人的感情为描绘对象的赋。其文本已经亡佚,在宋代的类书和古注中还存有佚文,且此赋在宋代文学中引起很大的回响,北宋诗歌中已经化用其意象,而南宋的遗民词人则喜欢整体上用“庾信《愁赋》”这个意象,以表现其亡国之余的内心痛楚。庾信《愁赋》的成功之处, 在于其运用了化虚为实、“一与多”对比、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最后本文又从赋体文学史上作纵向的比较以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祝尚书先生所著<宋人总集叙录>一书正文部分共考证了约八十部现存宋人的总集,附录一<散佚宋人总集考>中又考证了多部宋代已经散佚的总集.本文在<叙录>之外,又补充考证了十多部<叙录>未收的宋人总集.  相似文献   
10.
1922年是苏轼元丰壬戌七月既望赤壁之游的第十四个甲子,中日两国都举办了很多"赤壁会"雅集来纪念文化史上这一事件,尤以本年9月7日长尾雨山、富冈铁斋等举办的京都赤壁会最为知名,有三百多人参加,而且发起者都是当时第一流的文人、学者、书画家、篆刻家、政治家、实业家。京都赤壁会没有留下成集的文字,只有奥村竹亭的《赤壁赋印谱》留传至今。同一天,中国大连也举办了由日本汉诗人田冈正树组织的赤壁会,大连赤壁会以当地的两大诗社浩然社、嘤鸣社成员为主。会后,田冈正树征稿于诗友,最后结集为《清风明月集》一书。同日东京也举办了水野炼太郎组织的赤壁会,吟咏汉诗,结成《壬戌雅会集》一书。京都、东京与大连赤壁会都是文人雅集,虽然参与者不同、语境不同、氛围不同,但体现了东亚汉文化圈最后的一体性。随着战争的来临,东亚汉文化圈也最后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