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谈话节目的开篇话题设计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谈话的基调,更是能否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面对面》、《杨澜访谈录》等优秀谈话节目的部分精彩开场话题设计,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规律,以利于此类节目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吴三军 《科教文汇》2010,(28):68-68,70
归谬技巧在日常各种语言表达中运用普遍,往往只言片语就能达到拨云见日之功效。本文主要撷取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用归谬技巧的语言方式,进行剖析评点,以期归谬技巧能让语言运用更加恰到好处、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3.
纪实性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走过了一条很有特色的道路。经过40多年的变化、改革,在世纪之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与其他姊妹艺术相比,纪实电视剧在美学品格上到底有哪些优势和特征呢?首先,就技术层面而言,“电视摄像机(特别是数字化摄像机)具有记录现实生活中物像的功能,能在电视屏幕上逼真地展现物像的形、空间位置和运动物的运动形态及色彩,这些使观众能在屏幕上感悟它的真实性。同期声的声音构成所表现出声画并茂的‘生活场景’,强化了观众对画面真实感的审美情感”。①因此,电视剧呈现的艺术符号世界与现实达到了最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教学实践,重点就电视编导类人才的培养路径提出了新思路,以为,以人物专访节目作为买训案例比较适宜目前我国编导人才培养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一、人造羹女与新闻摄影 前不久北京台曝出的"纸馅包子"事件和时下正在热炒的"华南虎"事件都再一次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一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即如何看待新闻影像的造假问题."华南虎照片"事件截止笔者完成本文时仍无定论.但"纸馅包子"这样的典型假新闻,一味地为制造轰动效应,而采用无中生有、导演摆布的手法,无疑是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再次敲响了对虚假新闻影像的警钟.一时间,以假照片、假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假新闻成了过街老鼠.不但公众对此深恶痛绝,不少媒体也大张旗鼓地对假影像宣战.一些新闻摄影大赛,如"华赛"比赛规则中也明确指出,为保证照片的真实性,比赛严禁经不允许的电脑技术手段修改过的照片参赛,同时也禁止经多次后期曝光和在人为操纵下拍摄的照片参赛".  相似文献   
6.
在传媒业高度繁荣,传播技术高度发达,海量信息的时代,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要对媒体传达的信息进行意义解码。值得关注的是,意义解码能力具体包括哪些元素?在这个图像信息充斥媒体的读图时代,受众的意义解码能力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将要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竞选广告是一种旨在改变选民态度,影响投票行为的政治传播手段.由于多年民主政治的传统,美国大选的竞选广告在数量与典型性上都颇有研究意义.本文以1952-2012年间历届大选出现的典型广告为案例,以相关劝服理论为基础,分析广告中视觉形象背后的劝服者的意图及其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塑造个性形象、建立视觉情绪关联、运用视觉形式风格等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体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平面媒体竞争的焦点也更多地转移到了图片上.放眼遍布城市各处的大小报摊,能否在第一时间用头版图片吸引读者掏钱买报,成为致胜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9.
吴三军 《新闻界》2014,(2):51-54
本文分析了央视关于德国教育志愿者卢安克的两期专访报道,从表现形式和人物动机把握方面分析了其有创新与独特之处,同时揭示了在当代典型人物报道弱化背景下这一案例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