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2.
正近来,笔者因为关注台湾"反服贸"事件,而认识了一个新名词"懒人包"。严格地说,"懒人包"只是一种新闻信息集纳包。"懒人包"很小,小到你只要花3分钟时间就可以看完;"懒人包"也很大,大到足以容纳一本书的信息量;"懒人包"还很精,精到让你不用有太多专业知识和思考,就足以看明白相关新闻。透过这个事件,"懒人包"作为一种新闻传播载体的威力,被海峡两岸所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50年前,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预言了"地球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预言。不可否认,现在的媒介十分发达,不仅有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还有新兴的微博、微信等。他们相互交织,既有较量对抗,也有互补融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舆情:舆论空间多元、社会思潮多变。在这种态势下,现实社会客观上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党报等组成的"主流舆论场";一个是完全借助于微博、微信等而存在的"民间舆论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情背  相似文献   
4.
5.
在2004—2005年这两年里,笔者每年先后有20多篇新闻稿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采用,这对于一名地方党报记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知道,在福建漳州有一个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这为笔者深入采访中国女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并非因此每个人就都能采访到第一手的“独家新闻”,下面笔者将谈谈获取独家新闻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怎样根据台湾同胞的思维特点传播信息,实现有效传播和引导?本文提出三个对台传播"新构想",即掌控"绵密网战"、把握"耳语战"、应用"懒人包"。《中国记者》2014年第7期曾刊发本文作者《从热点事件看高浓缩信息"懒人包"的运用与监管》一文,对文中提到的"懒人包"有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