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间的巫祭与狂欢文化创造了躯体的原初意味,即躯体的全民相关性、躯体的颠覆与建构性。围绕着这种民间赋予的躯体的原初意味,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文化成分的参与融合中,文学中的躯体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文艺复兴等转型时期,文学躯体最为直接传达了民间躯体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从自由看"京派"--论"京派"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着“京派”知识分子,于是“京派”文学也呈现出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从文艺的本体观到创作观再到批评观可以看到“京派”文艺观念和风貌。可以说,自由主义从根本上塑造了“京派”,是“京派”成“京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开始,性主题的创作最初乃是为突破"文革"以来意识形态对人性本能的不正当压抑。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女性作家秉承西方女性主义者用"躯体写作"去寻找"性别自我"的初衷,严肃刻画在女性躯体欲望的表面展现之下的深层冲突。流风所播,后来者则发展为几乎完全回避躯体文化的内在冲突,为颠覆而颠覆、为欲望而欲望,造成"躯体写作"的形而上建构意图淹没在躯体欲望的张扬之中。颠覆过度,建构阙如,最终如巴赫金所说的单纯"性"的躯体将丧失完整的躯体存在,沦于"欲望躯体"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价值表彰应以事实检讨为依据,明清鼎革之际的仕清诗人群虽在行止节操方面为后世非议,事实上乃是当时诗坛的主流并实际地成为清诗转捩之关键。《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研究》对京师仕清诗人群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春秋赋《诗》的形式 ,历来有歌《诗》以赋、诵《诗》以赋、歌《诗》即诵《诗》等多种看法。透过多种赋《诗》定义 ,我们发现后人歧出的赋《诗》解释并不互相抵牾 ,而是昭示了典礼上程式化和多具象征意味的歌诗奏乐向具体生活和实际政治延伸的日常化过程 ,以及诗去器乐因素、表演因素过程 :即 ,赋《诗》言志始于奏乐歌《诗》言志而亡于言语称《诗》谕志 ,中间经历由徒歌吟志到诵《诗》言志的过程。其发展的逻辑乃是基于诗乐的普遍传播 ,藉“乡乐唯欲”之契机 ,为适应礼乐文明兴盛与衰落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让渡迁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点滴侵蚀及西风东渐所引发的“人性之常”与“现实之变”的矛盾,“京派”诸贤“礼失而求诸野”地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寄托美好人性的小屋,并形成了在所求之野的乡土社会背景上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人性之常、人性之美进行寻租模式的挽歌式创作。乡土社会既孕育了“京派”作家们自己生命中农耕文化情致,又承载了农耕文化所有美好的人性因素.既原型意义地构成作家的深层心理背景。又为其作品提供了土壤意义的意象体系和文化内涵。较之于革命派、人生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的批判性,“京派”也因此染上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挽歌情调,凸现该文化群落、文学流派的派性性征。  相似文献   
7.
朱熹对《诗经》“淫诗”的解读是在继承、汲取前辈时贤说法的基础上,断以己意,而提出并大倡起来的。朱熹是想以“淫诗”解经的途径来实现遏“情欲”、修心性的理学目的。朱熹儒学大师的思想活力赋予了“淫诗’’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反倒促使了《诗经》文学性质的回归。而以理学看待《诗经》的眼光和思想所暗含的内在隐患,是朱熹对“淫诗”说劝戒功能强辨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辨的文学现象。京派的能指和所指常常滑动不定,有的甚至否认京派的流派特征。现代学界也也远未能达成一致。观念的歧出,乃是因为不同的人从诸如审美的、阶级的、文化的等不同的视角看待京派的结果。"京派是否存在"、"以怎样形态存在"乃是一个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相矛盾的历史问题。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透过种种偏于一隅的视角,经过对民国相关文献的钩沉磨洗、检索阅读,对京派的原生形态作了一个勾勒,揭示、界定、描述了作为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京派史实。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乃是与分析哲学和唯心辩证法并驾齐驱的现代西方三大哲学方法之一。分析其在哲学史上与其他哲学流派瓜瓜葛葛的关系,我们发现它始终站在了“人”的立场上以捍卫人的主体尊严为旨归,强调人存在的意义。“主体人思”可谓现象学的基因和血统.也是现象学到现象学文艺美学的通道,其间延伸的接口则是“意向性”这一概念。这种延伸使得“对象”、“主体”、“意义”等概念得以统一,继而统一美学中的形式论、主体论和价值论。其结果形成了“意向性客体”及“准主体”的作品观,“主观交融统一”、“四层次结构”的文艺本体观和以审美知觉具体化为核心的接受观等人学色彩浓重的现象学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文化、文学、政治等诸多乱象中,如果有什么线索可以贯穿本末枝叶的话,那无疑是内乱外侮催生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问题绝不仅仅是理解近代中国的一个维度而已,它在一定程度上既是诸多问题辐辏,同时又辐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从破局丕变的焦虑到再造国魂的执着,从抵牾传统价值的新民问题到方法与价值交织的语言困惑,从重申史传一体的叙事手法到取法公羊学的索隐策略,从视个性自然即是善的武断到家庭伦理即是反动的作家心态,从近代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到意象、文体、语言等文学批评……无一不可在民族主义的视域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