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说古代有两位好友,多年不见,偶遇街头,畅叙契阔,从分手直至重逢。此时,某甲对某乙说,“适才路过尊府,见火光烛天,人声鼎沸,莫非有祝融之灾?”某乙闻言顿足捶胸道:“胡不早言!”遂仓惶飞奔而去。或曰:这则故事同新闻导语何干?答曰:大有关系。如果某甲懂得导语写作的道理,便会一见面即对某乙说,“君家起火,速往救之!”而不至于闹出上述的笑话了。其实,按人之常情,任何人在上述情况下都会首先报警而不会侈言其他。这则笑话不过是劝人不要过于迂腐罢了。由此看来,新闻导语必须包含最新最重要的事实,实际上是来源于生活本身的客观规律,绝非好事者的奇想。西方新闻记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导语的写作。纽约大学教授斯蒂芬斯说:“由于读者极少把  相似文献   
2.
新闻写作,文无定法。体裁多样,存乎一心。在繁多的体裁中,有一类最难掌握,即讥刺嘲讽是也。有些嬉笑怒骂,有些指桑骂槐,有些声东击西,有些先扬后抑,有些绵里藏针,有些口蜜腹剑。不论使用何种手法,均须在立意、谋篇、炼句、行文上运思高妙且能笔下生花。但是还有一种手法,即纯属实录,它貌似情况速记,文字朴实简明,记者不置一词,但仔细玩味字里行间的韵味,其中大有深意,而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八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华灯高照,喜气洋洋。新华社邀请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以及中外各界人士一百六十多人欢聚一堂,共同祝贺夏庇若同志七十五岁寿辰和来华工作三十五周年。胡耀邦同志出席了招待会并当面向他表示祝贺,邓小平同志给他发了贺信,邓颖超同志向他送了花篮。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控制的电子编辑工具逐步取代纸笔和打字机,沉重的铅版让位于轻巧的树脂版或胶版,这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成为新闻事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最近,我们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参观了  相似文献   
5.
新闻分“软”“硬”之说,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国也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并加以研究。从内容上看,所谓“硬新闻”(Hard news)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的报道;而“软新闻”(Softnews)则多为社会、市井、小写文化”(注)等方面的情况或趣闻轶事,带人情味的特写之类也包括在内。这两类新闻并无轩轾之分,两者均可能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其受众不尽相同,而且传与受的方式、渠道、时间也各异。  相似文献   
6.
关于科学技术方面新进展的信息,对于正在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在中国,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新闻媒体是这类信息的重要来源。据新闻出版署的最新统计,1992年,中国报纸的数目已经从1976年的236家增为1600家,总发行量达1.5亿份。与此同时,专业的科技类报纸也增至115家。但由于科技报纸大都以专业人员为对象,综合性报纸仍然是向一般读者提供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导语的类型有许多种分法。从大的方面讲,有以下几种分类。如同新闻有硬软之分,导语也可以分为硬软两大类。硬导语适用于动态新闻,它一般概括介绍稿件中最为重要的事实。硬导语必须精练,因为松散、臃肿的导语难以吸引读者。软导语适用于特写类稿件,它通常运用别出心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访问的五十天中,每到一处,好客的主人总为我们安排一些参观博物馆、展览会之类的活动,使我们深深感到美国的展览、参观活动,作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对科普教育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美国的博物、文化设施数量繁多,内容广泛,工作也很活跃。以首都华盛顿来说,就有各种博物院、馆五十多座。在全美第一大城市纽约,这类机构为数更多。就是只有三、五万人口的小城镇,也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新聞?     
最近我给北大新聞專業的同学們講了几次課,下面是經过压縮后的第一講的内容——作者要当一个新聞記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甚至要弄明白什么叫新聞也極不容易。要采写什么样的新聞都能胜任,要能独立完成采訪任务,而且要报道得好,要能辨别什么場合該写新聞,什么地方应加背景材料,什么样的新闻署名,什么时候又該写通訊,这就需要一个作新闻記者的人經常深入鑽研和积累經驗。大夫从来不是一开始行医就診治难症或者动大手术的。一定要打算花上几年功夫来获取一般知識,提高政治水平,培养新聞写作能力和新聞嗅觉。  相似文献   
10.
汽车从柏林沿公路向东南方向驶去。车窗外雨雾蒙蒙,两旁树木抖落着由黄转红的叶子;田野上待收的庄稼泛金,已犁的土地呈褐;远山凝碧,云霭低垂,典型的中欧仲秋天气。车厢里,柏林国际新闻学院院长特莱弗康博士不时向我指点沿途的美景胜迹。这是1987年10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前往历史名城莱比锡访问卡尔·马克思大学新闻系。马克思大学坐落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四周没有围墙或栅栏,主楼是一座沿街的六层建筑,一侧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