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别哭,我的姐妹。你的家中,会长出一棵树;你的城市里,会长出一批树;而你的国土上,会森林密布。风会把每一棵树的讯息传递给另一棵。树林会问风:在你来的路上,没有看见黎明吗?"上述是伊朗小说《萨巫颂》的全书结尾段落,是爱尔兰诗人、战地记者麦克马洪为了悼念革命者优素福,在写给其遗孀扎丽的信中提到的。这段文字耐人寻味,仿佛定下了整本书的一个质朴的基调。人与自然的交织、人与社会的混沌、光明与黑暗的纠结,最终还是要选择一条路,追赶黎明出发的脚步。这是伊朗人民的使命与期许。  相似文献   
2.
正"最痛苦的时候并不是看到在棺材里的妈妈的那一刻,而是在没有妈妈的房间里,看到那套针织衫和裙子的瞬间。"吉本芭芭娜在她的一部短篇小说里这样描述女儿面对母亲死亡时的感受。那是一种睹物思人的痛,是除非你能让与母亲有关的所有事物都消失才能遗忘的痛。而你与母亲的联系是永远切不断的,你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这种痛,你必须一生携带,不离不弃。《孤独的梦中人》与吉本芭芭娜写的是相似的痛,却又不尽相同。主人公马西莫在一个9岁的清晨失去了妈妈。与其说他不知道妈妈去哪儿了,倒不如说他不愿意面对在人生路上遗失了妈妈的真相。9岁的孩子,特别爱说谎的年纪。从此,他  相似文献   
3.
夏丽柠 《新读写》2023,(3):30-31
<正>周晓枫的《幻兽之吻》既是写实的长篇散文,也是魔幻的想象之作。书中九篇散文,就像爆浆野果,蕴藏着周晓枫积聚多年的爆发力。她认为,散文是一种液态。言下之意,文本肆意纵横与思绪无限蔓延,才是她散文创作的精髓。我与周晓枫的阅读之缘,始于《斑纹:兽皮上的地图》。可以说,她的创作起点就是围绕动物:观察动物、理解动物,与动物交朋友。其后,将与动物“缠绵”所得,反哺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思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在《博物馆》里写道,"王冠的寿命比头长。手输给了手套。右脚的鞋打败了右脚。"肉体终将被岁月消耗,容颜从未到达永恒。就像是陈道明在江一燕的新书《我是爬行者小江》序言里写的,"不少演员费尽周折地美化自己的样子,我却宁可你花更多的时间来涵养你的才情。比如像现在这样,写一本书……"江一燕是谁?走进公众的视线,她是女明星、女演员、女文青、女歌手、旅行者、公益者……总之,是风光旖旎的俏姑娘,生活在一个浮躁奢华的圈子里。人人都是说文艺圈是个大染缸,好姑娘也好得不够长。  相似文献   
5.
有首英诗《挽歌》,大意是讲:好心人收留了一条狗,后人畜反目,狗发疯将人咬伤。人们都以为人会死,最终死的却是狗。在毛姆的小说《面纱》里,男主人公瓦尔特临终的唯一遗言就是,"死的却是狗"。我猜这首词源自爱尔兰文学家奥利弗.戈德史密斯,他在许多诗歌中有关两性关系的观点与毛姆不谋而和,或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