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前不久,长江日报的一篇报道《我上培优班的经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界也认为是把新闻写活了。事实上,这种记者的模拟式采访并不新颖,如果回头看看去年的《记者贩菜记》,你就会发现它们如出一辙。为何这种报道形式常用常新,屡试不爽呢?因为它可以把不确定的新闻五要素成功地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2.
新闻实践中常常发生与好新闻失之交臂的情况.许多一般化的报道离重头新闻、带响的报道仅一步之遥.从主观上讲,人人都想迈出这一步,都想把“大路货”弄成“精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不少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新闻线索、新闻事件,就差那么一口气,就缺那么一点窍,最终重不起来,打不响.问题出在哪里呢?回顾科教部1996年关于城市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报道,从城市私塾现象到培优班火爆到教育如何面向大多数一步步升级的过程,主题的两次飞跃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没有这两次飞跃,报道的深度和力度会大为逊色.  相似文献   
3.
办好报纸很需要有一支生机勃勃,富有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的编辑队伍.从事新闻工作才5年的李皖,是长江日报这支优秀青年队伍中的一员.他跑高教战线抓出的新闻屡出新意,频频被转载,引起许多人关注.长江日报还专门召开李皖新闻作品评析会,探讨新闻发现问题,这次业务研讨活动,对九十年代如何抓新闻提供了若干思考.新闻就是提问题的活动记者要发现新闻,必须首先对什么是新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李皖之所以在新闻发现中颇有建树,主要在于他对新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即“问题说”:新闻就是提问题的活动,而问题的真假和深度、广度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就“问题说”的形成,李皖谈了自己的实践过程:从注意文字到注意事件特征到注意事件所揭示的问题.他刚参加工作时,写新闻主要是考虑用什么样的文字把新闻事件描摹下来,也就是写“热闹”,对事件本身则不做任何思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