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男女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相互依存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 ,也是一种最奇妙的关系 ,和谐美满、稳定长久的两性结合是人类执着的追求 ,永恒的愿望。而鸟类所体现的雌雄相依、生死相随的生物特性 ,恰合于人的两性情爱的理想境界 ,受到古代中国人的普遍认同。鸳鸯、大雁亦成为中国文化中固定的情爱象征  相似文献   
2.
殖民时期的文学并不是纯文学,其主要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赞美上帝.如果文学作品不是以此为主题,它也就失去了文学性.所以,这一时期的最伟大作品科顿·马瑟的《新英格兰的宗教史》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集子.它涉及了历史、野史、人物传记、恶魔传说以及布道和神学等领域,而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目的:歌颂上帝和那些效忠上帝的人.当然它们都反映了马瑟的清教徒观点.而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殖民史》和约翰·温思罗普的《日记》则记录了上帝的无限威力.不知为什么,可能就是由于朴实的语言和不加任何修饰的忠诚使这两部作品在文学中占据上游.与此同时,塞缪尔·塞沃尔的《日记》和佩尔斯的《日记》都是同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是这一时期以及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上帝的忠诚.但是殖民时期的诗歌却不尽如人意.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思的《判决日》“用诗歌描述了这最伟大的、最无可辩驳的上帝的宜判”.这部诗作把木马摇动似的旋律和这一神圣的主题荒唐地结合起来.安妮·布雷德斯瑞特偶尔把韵文和诗体混合,所以她的“四位一体”的废话诗篇(如《四个君王》、《四季》等)显然是关于文学史的,而不是文学本身.出自罗杰·威廉姆斯和约翰·考特恩的小册子记录了他们在神学上的分歧.还有约翰·艾略特的《印地安语法》、韵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习惯于把动物的某些生物特性与人的道德观念相比附 ,赋之以人的某种品德。这种“禽兽比德”观照方式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价值观的一种具体表现。“羔羊主义”是一个典型实例 ,人们在羔羊身上比附“善群”“好仁”“死义”“知礼”等多种美德。  相似文献   
4.
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拜的最大的神物。龙的种类很多,蚊即是龙的一种。《说文》云:“蚊,龙之届世。”《广雅》云:“有鳞曰蛟龙。”古代典籍对蛟龙形象的描述往往具有明显的写实性,如《广州记》:“蛟长丈余,似蛇而四足,形广如循,小头细颈,颈有白婴,胸前箱包,背上青斑,肋边若锦,尾有肉环,大者数围,其卵亦大。”这种描述通异于神话中虚拟性的“三倍九似”《尔雅翼)卷28引王符语)的神龙,而更近似于某种爬行类动物。有人认为,蚊的生物原型是古时曾生活于中国内陆水域的一种性情凶悍的食入巨鳄——湾鳄。此说虽尚未得到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