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为了更有效、深入、全面地利用古籍,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挖掘,需要在理论和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本文结合古籍数据库化的具体工程经验对古籍"本体化"的相关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孙显斌 《图书馆学刊》2012,35(4):123-125
详细辨析了《七略》和《别录》的得名由来与别称情况,从中可以了解到西汉时典籍的单书叙录形制和分类观念。  相似文献   
3.
《七略》、《别录》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主持校书活动的重要成果,历来学者对二目多有研究,但是对于二目的编撰者和成书先后问题仍莫衷一是,本文从二目编撰过程和分类继承的角度考辨《别录》成书当在《七略》之后。  相似文献   
4.
通过列表详尽展示了历代全国性的综合目录和道教专科目录对道书的著录和分类情况,并对著录道书的数量变化和分类情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古籍目录及其分类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数字学术的发展为古籍目录的数字化保存和利用以及开展数字工具支持的目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以时间跨度两千多年的八种史志目录为数据源,以机器预处理与专家校对相结合的人机迭代方式对数据进行记录拆分和字段抽取、数据补全、规范化以及书目认同,最终完成11万余条书目记录的结构化、规范化集成。在此数据集的基础上,从领域专家的研究需求出发,结合统计、可视化、检索等方法,利用人机交互技术构建了一个历代古籍目录可视化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书目统计以及分类演化分析两个主要部分:一方面可对书目数据进行细粒度统计和可视化呈现,以帮助学者清晰地比较、追踪类目的消长;另一方面可对所有典籍在历代目录中的分类演变轨迹以及各类目所收典籍的源流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更好地实现类目分合转化的模式识别。本研究为数字学术背景下的目录学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分析工具,不仅为学者省去了大量数据收集、整理的时间,还通过新的技术和视角助力分析、比较等解释性研究。图8。表3。参考文献3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