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是明清徽商家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重视不仅深深植根于明清徽商及家人的思想意识中,而且在其日常行为中也有种种表现。他们之所以特别看重对家庭子弟的教育,既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推广、徽州地区社会舆论的推崇密切相关,更重要的则是与他们“亢身亢宗”的教育动机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2.
宗韵  吴宣德 《文化学刊》2008,(2):155-155
科举以一个较小的代价(将稀少的向上流动机会赋予社会下层群体)换来了社会成员对当时分层秩序合法性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但是,社会分层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是蕴涵着社会流动的动态平衡。科举制下社会成员的地位改变体现为特定成员的地位变化,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集的渊薮--"四库"系列书中存在着大量的谱牒序跋;但因其庞杂、芜乱而乏人整理.作者详细稽考其同的明人谱牒序跋,共辑录、确认1595篇,这些篇目主要出自明代南方文人之手,江西籍文人尤其热衷于为谱牒写序作跋.文章从布政司、府、县三个层级对所录谱牒序跋的地域分布分析,指出长江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是谱牒序跋分布的密集地,该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昌盛的人文、完备的家族制度以及发达的经济是造就"谱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宗韵 《历史档案》2006,(4):33-37
一在以父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家庭中,当父亲健在时,父亲无疑是从事家教活动的主角,“子不教,父之过”即是明证。然而在明清徽商家庭教育中,徽商妇的地位和作用,极为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就客观而言,徽商家庭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徽商妇必然在家庭教  相似文献   
5.
清康熙朝中后期,科举入仕政策导向下的文化教育"繁荣昌盛",其直接结果是科举应试人口膨胀,中式机率走低。科举笼络士子、控制社会的功能亦相应趋弱。情势所逼,清廷设立恩科。雍正、乾隆二朝恩科的周密实施,在保障科举控制社会之强力的同时,也使得传统科举的根本功能——选贤任能作为交换而被牺牲。长此以往,科举终结,以培养专事科举者为主旨的清代教育亦失去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由于徽商长年经商在外,于是徽商妇独自承担起教子重任。本文从徽商妇对教子的高度重视、徽商妇教子的内容、徽商妇教子的艺术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具体揭示徽商妇在家庭教育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恩科乡、会试是清代历史上的首次恩科。据清朝官修政史《万寿盛典初集》所载,本次恩科的推出,经过了文生、武士呈请,主管官员上奏,礼部、兵部议覆,皇帝俞允等一系列严密的程序,而非皇帝个人即兴所为。在开科的过程中,无论是乡、会试考官的选任、贡士中额的裁定,还是殿试的命题及主持,均由康熙皇帝亲力亲为,充分体现出了统治者的重视。就取中额数来看,本次恩科乡、会试都不亚于往届正科,这也确定了此后清代各朝恩科录取人数的标准。总体而言,统治者笼络人心的主观愿望,士子"困不逢年"的客观现实和康熙皇帝六旬万寿的时机,是清代首次恩科出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明代驿递夫役佥派方式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驿递夫役的佥派方式经历了随田粮佥派夫役到纳银代役两个阶段。随田粮佥派夫役在实施过程中诸弊丛生,迫使明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纳银代役制的实行,保证了驿递系统的顺利运行,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实行之初产生了有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多方面要求。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的现状,探讨了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汪由敦所撰的《先府君行述》可看出,徽商汪青城不仅重视教子,而且善于教子,在妻子龚孺人的积极配合下,儿子汪由敦业儒入仕,成为当时著名的封建官员。汪青城家庭教育是清代徽商家庭教育的范例,通过解剖可以窥见徽商家庭教育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