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动员——以南方雪灾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一二月间发生在中国南方的大雪灾,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在雪灾中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舆论传播现象,却值得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者进一步认真思考.本文旨在从传播学、危机管理的视角,考察其中的舆论动员现象,并从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高度,来深入分析这一事件背后体现出的舆论动员机制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近两个月来,有十几位国内媒体人因为各种原因离世。斯人已去,忧伤犹在!大众是如何面对媒体人的猝然离世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这也是逝者所能遗留下来的对生者的启示。笔者借助传播学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从网友们纷繁多样的网络情绪表达、话语表达和仪式行为中,寻找和发现能够引领我们的精神价值认同和生命健康启迪。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人民日报“城管”议题104条微博的统计分析和时序考察,本研究解释了城管“污名化”背后的传播机制在于跨时期的网络舆论铺垫效果的构念启动与使用过程。基于这一时间跨度超过1年的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整个舆论议题演化爆发的形貌犹如从孤峰高耸之下看清低处群峰林立的样貌;对样本数据的时序考察后还发现,在五大类舆论议题轮番上演的阵势中,一旦出现涉及暴力议题的重大突发事件之后,整个舆论基调基本被此类议题所主导,从而掉入了“铺垫效果”形成的认知涡旋当中。“城管”议题标签上的“暴力”底色,揭示了舆论生成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时引爆,其实与长期暗流涌动产生的铺垫效果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廖卫民 《新闻记者》2008,(11):13-17
2008年9月,在国际舆论对奥运会胜利闭幕和残奥会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软实力和国家整体形象提升的一片赞扬声中,一起"奶粉事件"同时进入国际舆论视野,成为举国关注的公共危机事件.到目前为止,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企业、政府、媒体在危机应对时的基本概貌都已公之于众.但是,这起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还在继续,一些后续问题还在解决之中.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初网络掀起抵制金华“狗肉节”的舆论声势,引人关注.在网络舆论波的理论框架下,基于对有代表性的网络论坛帖子和微博的文本分析和对典型微博的转发、评论及其传播路径的社会网络分析,发现这起事件是中国语境下的动物保护思潮及相关组织运动迅猛发展的一次集中式舆论风潮爆发,其背后的网络舆论潮波的能量源自社会风尚和观念意识的现代化变迁,长期以来积聚而成,并将不断对公共舆论空间产生持续性的表达压力.舆论潮波的持续性、周期性特征模式表明其策动的集群情绪宣泄、舆论行为表达并不会因“狗肉节”的“永久叫停”而停歇消退,还将会在新的舆论场域掀起波澜.  相似文献   
6.
7.
2004年10月底到11月,加拿大的各主流媒体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射到中国,对于中国给予了全方位较为客观的报道,而且报道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到较为正面的信息。这一媒体传播现象的出现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之外,因为西方主流英文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一般遵循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念,除了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外,对于反映中国社会状况的非事件性的新闻报道多持负面的批评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2008北京残奥会电视报道在阵容上呈现出中央、首都、地方的三个报道层级,在内容上表现出信息、故事、知识和娱乐的四种传播形态,在时间上给观众一次全方位的视觉与精神的体验。在电视报道视角上,能深入开掘人性之光辉和心灵之善美;在电视叙事模式上,能敏锐捕捉动人的细节,讲述精彩的故事;在电视传播的整体效果上,能充分呈现生活真实,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和感动。北京残奥会电视报道所呈现出的这些特色背后,实际上体现了残奥会传播理念的创新。人类在灾害、困难面前所展现的人性光辉,就是一种通用的世界传播语言。探究人类共通的人性光辉和体育精神力量,因而成为残奥会电视报道的主流报道视角和传播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网络舆论波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在实验室中通过对一群大学生网络测试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考察"11·15"特大火灾的舆论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本次事件中的舆论关注点得到多维度、全方位的立体呈现,舆论关注点的信息来源与数量分布呈典型的长尾特征,测试群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强.在研究中还发现新的舆论波类型--"舆论汇流"及...  相似文献   
10.
考察中国时下电视语言生态,一种较为轻微的媒介"软暴力"现象——言语伤害屡见不鲜。在对《非诚勿扰》开播后的第1-34期节目样本进行细致的案例分析中,研究发现电视言语伤害涉及被伤害者从生理特征、出生身份到个性观念等十多个方面的内容,存在指桑骂槐、恶意标定等12种最为典型的表现形态,并且形成了言语伤害传播的自我强化机制、幽默娱乐掩盖下的脱敏麻痹机制、伤人者终被自伤的自我纠偏机制。从语言伦理学的视角,电视媒介、电视观众和节目参与者都可采用相应的言语策略,遵从应有的言语道德和传播伦理,避免言语伤害的后果,促进言语文明,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