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5年9月,我有幸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珠海市第七中学子课题“提高初中学生家长育人实效性的研究”的成员。我积极响应“双合格”(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长读书竞赛活动,仔细阅读了课题培训教材——《当代家长》丛书(初中版)。我深深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怕的不是缺少丰富的物质享受,而是孩子从小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信念。当我完成《合格家长自我鉴定40条》时,对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家长有了更为明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以“关注铁路热点,关心小人物命运”为宗旨的《上海铁道》报“每周特稿”专版,它的镜头,始终对准上海铁路局最底层的职工即小人物——火车司机、列车员、客运员、货运员、养路工、道口工、下岗工人、离退休老人……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每周特稿”已经成为一幅小人物全景式的画卷,描绘了一个个活龙活现的小人物众生相,它已成为小人物唱主角的大舞台。“每周特稿”短则3000字,长则一整版,每周六保证刊出。对于四开周三刊的铁路局企业报来说,它不是一个小专栏,而是个大舞台了。“每周特稿”为什么要让小人物唱主角?  相似文献   
3.
张夏生 《师道》2011,(1):27-29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西塞罗给我们点亮了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指路明灯,笔者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高举这盏明灯,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以每一位学生为本,以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融人初中历史教学的每一步,所主持的小课题《构建生态历史课堂之生活化途径》,正日益显示着它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近年来力度有所加强,但仍存在一定困难。企业报与社会综合类报纸相比,其开展舆论监督的难度更大。企业报开展舆论监督,为何更难呢?一是企业报对舆论监督的认识不足。认为企业报理应宣传企业先进典型,弘扬企业精神;担心揭露问题会有损企业形象,影响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不利于企业内部团结和关系。因此  相似文献   
5.
进入初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并不是太高的,尤其是就知识讲知识,学生更没有学习兴趣。他们对中国历史各个阶段的文明特征虽然有了初步印象,譬如青铜时代、陆上丝绸之路等,但对China(china)一词的由来、瓷所蕴含的科技含量、生活情趣、情感和价值观不甚了解。为此,在教学中从瓷的款式、釉色、质地、乐感等多方面形象地加以了解,并将知识传授融于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认识总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建构,建构构成结构,结构对认识起着中介作用;结构不断地建构,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到更为复杂的结构,其建构过程则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详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发生认识论原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发学习的本能,学生是认知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创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细致地观察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去活动,让学生自由谈话,自由叙述,同时因势利导,进行分析,不断激发其内驱力,让他们主动地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7.
张夏生 《生活教育》2014,(18):59-60
在课堂上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历史担当,扮演十八学士,逐梦大唐盛世,现场抽签分组、看书填表、师友互助、推荐主辩手、组际挑战——我心目中的人才梦,学生评审团现场打分,教师现场点拨和总评,《人才梦与中国梦》一课自始至终传递着充满未知、充满挑战、充满昂扬的民族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张夏生 《师道》2011,(5):27-28
熟悉学生比熟悉课本更重要 全年级每个班每节课一个模式,按照课本仔细地落实每一个知识点,这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效果很差。因为你没有把学生放在眼里,没有得到尊重的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哪怕你讲得再好,学生心不在焉,效果能好吗?笔者尝试的生活化历史教学逐步扭转了这个局面。  相似文献   
9.
我们《上海铁道报》自1994年1月起在《人生》版上新辟“夏生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专栏以来,使报纸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如同在读者中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我作为这个“信箱”的主持人,有如下几点体会。真诚平等待人双向交流情感我把“信箱”视为一个家庭,广大读者、作者则是这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交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