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孟頫是赵宋近支宗室,在蒙古铁骑灭宋之后不得已而降元,颇受世祖忽必烈以下诸帝青睐;但是他夹在故国与新朝之间,又不断遭受来自亡宋遗民和元朝官宦两方面的非难、攻讦,伦理极为尴尬,内心异常痛苦。这些感受时时纡徐曲折地流露于赵孟頫的诗文之中,即形成他创作题材的一个特色。赵孟頫还是宋元之际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大画家。他的书艺、画艺为此时的艺坛别开一生面。有人更将他的书艺、画艺与其人品联系起来,从正、反角度加以评说。所有这一切似乎使赵孟頫及其研究进入了一个怪圈。今天,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已逐渐能脱出过去那种简单地以“(气)节”定人、以人论艺的模式,从而以更接近合理的视角来观察这一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人说过,曹雪芹、文康、老舍,是三位用北京话写北京的圣手。人们当然很熟悉侠女十三妹或者《四世同堂》的故事,但是论成就,这三位当中,还得推尊那位一生穷愁潦倒,却给世人献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作《红楼梦》的写家——曹雪芹,当然,还得加上一位很不错的续作者,高鹗。尽管曹雪芹在当时严密的文网下面,故弄玄虚地说,书里写的是“西京”的事,左近还有个什么“长安县”,可是没人怀疑,那就是北京。读者窥透这层内里,不单是靠文学史家的考证,特别是老北京读者,早就自然而然地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闻”到了一股生…  相似文献   
3.
手边拿到一本朋友寄来的<元代文化史>(以下简称<文化史>),由陈高华、张帆、刘晓三位学者合著.元代,包括更早的蒙古时期的研究,虽然从清末民初以来陆续有柯绍忞、王国维、陈垣等前辈大家创为近代专门之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有韩儒林、翁独健、周良宵、蔡美彪等学者继其后,但是站在历史科学总的背景来观察,这一领域还是比较冷寂,少有学术力作出现,和汉、唐、宋、明、清等"显学"领域相比尤其如此.学术现状让像我这样"吃元代饭"的人不禁深感不平,但又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4.
静安先生诞生已经一百二十多年,而逝世也早已超过半个世纪。今天,如此之多的优秀学者聚首畅谈先生的学术,又汇辑这样一本文集,也许这本身就表明,真正的学人,谁也无法无视这一份历史遗产。 关于静安先生的价值,他在清华大学时的挚友陈寅恪先生在近七十年前为《王静安先生遗书》作序时就作出了极精辟的概括,即先生本人在《古史新证》中归纳的“二重证据法”。时至今日,无论科学研究的材料还是科学研究的手段都极大地丰富和进步了,陈先生的总结还有没有意义?李学勤先生的《读王国维先生(古史新证)》一文从古史研究角度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5.
柳贯是元代中后期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他的诗文创作既怀恋、痛惜南宋故国,又称关蒙元王朝,同时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欲求有所救正,从而在应和整个元代中期诗文盛大舂容风气的大环境下,显示出某种个体的复杂性。另外,柳贯师从金履祥,服膺理学,但又兼从方凤、谢翱、方回、戴表元等多人习文章之学,所以其文学主张不囿于理学樊篱,显示出注重创作实际的特点。这在理学笼盖文坛的当时也颇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6.
赵孟(兆页)是赵宋近支宗室,在蒙古铁骑灭宋之后不得已而降元,颇受世祖忽必烈以下诸帝青睐;但是他夹在故国与新朝之间,又不断遭受来自亡宋遗民和元朝官宦两方面的非难、攻讦,伦理极为尴尬,内心异常痛苦.这些感受时时纡徐曲折地流露于赵孟(兆页)的诗文之中,即形成他创作题材的一个特色.赵孟(兆页)还是宋元之际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大画家.他的书艺、画艺为此时的艺坛别开一生面.有人更将他的书艺、画艺与其人品联系起来,从正、反角度加以评说.所有这一切似乎使赵孟(兆页)及其研究进入了一个怪圈.今天,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已逐渐能脱出过去那种简单地以"(气)节"定人、以人论艺的模式,从而以更接近合理的视角来观察这一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元、明易代作家危素的诗文创作内容和风貌,及因其自身性格和外部原由造成最后的悲剧性结局,认为他的作品既歌功颂德,体现出元代中期"盛大春容"文风延续到元代晚期的一面;又不得不睁开眼睛,如实描写易代过程中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元代晚期文学创作向现实回归的一面。至于他的为人,自然多媚骨,少气节,以致在易代关头转事明朝,为新主所鄙视,成为废臣,最终凄凉地死去。但是,他保存前朝史料,"亡国而存史",尚有值得鉴谅之处。  相似文献   
8.
现实世界每天都在告诉我们,个人际遇的变化牵系者整个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人们的是非好恶也随之变化;还有现代人不尽的怀旧感——这一点甚至所谓"新新人类"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元明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王逢的诗作,体现了感时伤世的乱世情怀、以诗小序代替碑传之文叙事的独特创作体例和他坚持江西诗派忌俗欲清、忌熟欲生、忌肉欲骨的风格。另外,特别标举了刘基、宋濂两位与王逢约略同时、同辈,而立场、遭际迥别的人物作为参照,通过比较来凸显王逢其人、其作的个性特点,从不同侧面论证王逢诗歌的历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今的北京城西便门外西南里许,京密引水渠南岸,在群楼簇拥下,尘嚣包围中,有一处寂静的道院——这就是号称道教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祖庭的白云观。全真教兴始于南宋初一位读书人王中孚。据《金莲正宗记》记载,王中孚本“家世咸阳,最为右族”,读书,因迕春官意而被斥,又中武举甲科,47岁上忽有所悟,“遂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类楚狂之放荡焉”,自号“活死人”、“王害风”。曾在甘水桥上遇异人,改其名王喆,赐号重阳子。异人现“七朵金莲结子”,并预言“岂止如是而已,将有万朵玉莲芳矣”。来为王喆指示因果。这“七朵金莲”即预示着王喆日后所收七大弟子即全真教派“七杰”:丹阳真人马钰、长真真人谭处端、长生真人刘处玄、长春真人丘处机、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那“万朵玉莲”,当然是说借“七杰”之手,全真教将要发扬宏大,弟子如云。丘处机晚年就住持、修炼于白云观。他原是登州栖霞县(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