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新闻战线上最年长的老战士赵超构(林放)同志,为人民的新闻事业奋斗了近60年,以83岁的高龄,还在写作、还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真可说是鞠躬尽瘁,由于心、肺、肾衰竭(前几年还患肝病),终于,“站完最后一班岗”,倒下了!上海老诗人王辛笛悼诗云:“伤心未晚街头望,从此诤言少一人。”我是他多年的老友,也是他的学生和助手。从1944年初识赵超构、1945年进《新民报》与之共事,也已有近50年时间。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包括十年内乱中,我们没离开过。近年来许多识与不识的老朋友、老同志,都来劝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现存报纸中历史最久的一家,《新民报》今年9月9日年届花甲。旧称“上海新民报晚刊”的《新民晚报》,是这个曾经拥有五社八报的中国报刊集团硕果仅存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3.
上海《新民晚报》是十年内乱初期就被迫停刊的。在中央领导同志、上海市委和广大读者关心、支持下,在1982年元旦正式复刊了。《新民晚报》的前身是《新民报》,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是一家民营报纸。创办者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等人。1937年抗日战争开  相似文献   
4.
通过社会新闻向读者进行法制宣传,是《新民晚报》多年来持之以恒、取得一定成效的做法。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社会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曾是一个“禁区”。《新民晚报》复刊后,我们解放思想,将社会新闻的报道形式应用于法制宣传,每天都登载社会新闻一至二、三篇。除了报道有关法制的重大社会新闻之外,还在“本市新闻版”上开辟了分层次的系列性专栏,计有《上海佳话》《新风赞》《社会故事》《法庭内外》《公安战线》等五、六种。《新民晚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家庭中的居民。对晚报读者宣传法制,不宜背法律条文,空洞说教,而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法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情理融合,有亲切动人之感,而无“法律神秘”、“法律高不可攀”之弊。十年内乱的后遗症——社会风气不好,纪律废弛,人与人的正常关系被扭曲,道德文化水平下降,不少青少年缺乏教养,没有理想——是群众感到痛心疾首的生活现象。因此,读者关心的是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恋爱婚姻、养老抚幼、财产纠纷、邻里纠纷和青少年教育等社会问题。我们在1982年复刊第一个月里,就报道了两个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想和法纪观念,追求生活享受而堕落成为杀人凶犯的案件:一篇是1月6日的《走向深渊》,另一篇是1月31日的《法网恢恢》。前者是因为婚事奢办而行窃,终于成了杀人犯,被铁路员工擒获,后者是越狱的惯窃,流窜各地,最终难逃法网。《任他逃窜天涯,也能擒拿归案》报道的是当时一个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主犯于1982年1月13日潜逃外省,农历大年夜还从昆明打长途电话到上海公安局,嘲弄公安人员,但他的电话没有打完,就当场被擒获,30日上午解回上海。我们的新闻当天见了报。读者争相传阅,人心大快;对于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也有很大的威慑力量。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现存报纸中历史最久的一家,《新民报》今年9月9日年届花甲。旧称“上海新民报晚刊”的《新民晚报》。是这个曾经拥有五社八报的中国报刊集团硕果仅存的一个分支。《新民报》的草创时期开始于南京,是由三个四川籍的青年报人赤手空拳办起来的。他们的名字是: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都是中央通讯社的编辑。其中,陈铭德自是核心人物,因为其他的人都因故在几个月后离去,只有他坚持了下来。陈铭德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委副主席,已在今春逝世,享年九十又二,他曾在“五四”运动后入北京法政大学新闻系,深感在国民党的官方通讯社无法施展抱负。决定自办民间报纸。在吴、刘  相似文献   
6.
沙哥     
追随赵超老四十余年的前新民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张林岚撰《沙哥》一文,送别赵超老。  相似文献   
7.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8.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  相似文献   
9.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  相似文献   
10.
我们新闻战线上最年长的老战士赵超构(林放)同志,为人民的新闻事业奋斗了近60年,以83岁的高龄,还在写作、还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真可说是鞠躬尽瘁,由于心、肺、肾衰竭(前几年还患肝病),终于,“站完最后一班岗”,倒下了!上海老诗人王辛笛悼诗云:“伤心未晚街头望,从此诤言少一人。”我是他多年的老友,也是他的学生和助手。从1944年初识赵超构、1945年进《新民报》与之共事,也已有近50年时间。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包括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