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言论的结构     
评论文章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了。西方称评论是报纸的“表情”,我们则称评论是报纸的眼睛。眼睛是传达表情的重要器官,所以两种说法其实是异曲而同工,无非是强调评论文章对报刊的重要。近年来,我国评论文章的写作实现了较大的突破,不光内容上求新务实,而且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成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的锐利武器。常常听到一些初学评论的人们说:评论应该怎么写?有没有大体的规律可以遵循?评论的结构可不可以理出一个大致的思路?这使我想起了金人王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论述了议论文“求新”的十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们生活在沸腾的现实中,总免不了要对每天出现的社会现象、思想倾向以及生活万花筒中的林林总总进行分析、述评,分清是非,讲明道理,这就是评论。评论是思想战线的巡逻兵,是报刊电台相当活跃的一种文体。评论最忌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天天炒剩饭;评论最贵语奇意鲜,情理并茂,时时出新意。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一段很有见地的话:“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闻学上有句名言,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通俗而又形象地说明了资产阶级新闻猎奇的特点。无产阶级新闻并不一般地反对新奇,喜新猎奇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类的通性。新要新得耳目一新、春风朴面、心清气爽;奇要奇得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独出心裁。住都要服从干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奋发向上的总目标,倘有违背这一总目标的新奇在,则统属被反对之列。遗憾的是,此爽新奇新闻,却时  相似文献   
5.
抑扬法抑扬法,即对比法,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写作思维方法。古今中外,无以数计的名篇佳作,几乎找不到拒用对比法的例子。抑扬法的本质是充分拉开抑与扬、褒与贬、正与反的距离,使之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收取更加明显、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抑扬对比法分直接间接、两种,直接的明显外露,一看便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间接的比较含蓄,有的还要经过中介物的转换,方能收取抑扬对比的效果。如“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西厢记》)。莺莺见了张生后便害起了相思病来,张生的出现,系住了…  相似文献   
6.
(1)陆放翁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倘把“诗”字换成“文学”二字亦无不可,这实在要算放翁最精辟的文学见解了。“诗外”是什么?是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因此,一切欲在创作上获得丰收的人,首先要做一名生活积累的富翁。(2)盛唐诗人崔颢是以《黄鹤楼》一诗名世的,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灵,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气势以及“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凝重,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了。但崔颢的诗风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雄浑空阔的。他早年受生活阅…  相似文献   
7.
1996年暑期,我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一次文学研讨会议上结识了辽宁省葫芦岛渤海造船厂一中校长陈志雄先生。这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校长将他多年来所写的杂文、教育随笔和诗歌分别整理出来,于1999年以《三叶集》的总书名出版,其中《绛帐集》是他教育随笔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作文靠什么?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南宋戴复古论诗道;“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清人梅曾亮则认为:“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他们都主张赋诗作文要抓住机遇,不可勉强为之。一句话,作文赋诗要靠灵感。什么是灵感呢?我们唯物主义者应当怎样看待灵感呢? 灵感这东西,我们一不可否认它;二不可神化它,它是一种“调皮的”客观存在,是人的大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机能、心理现象。有人认为,它是人脑在高度亢奋情形下,信息活化纷呈,并相互沟通时所造成  相似文献   
9.
去年,笔者收到河南省杂文学会会长、老作家王大海先生书信一封。在这封信中,王先生集中谈了他对杂文的风格和杂文家人格的思考,谈得情真意挚、言简意赅、颇有见地。信不长,兹照录如下:正之: 听元惠说,你要把近年所写的杂文结集。前天又收到你寄来的部分作品复印件,虽然有些文章以前也曾读过,但这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我常在想:杂文是一种说真话的艺术。巴金把他的随想录命名为《真话集》,很值得玩味。杂文必须是真话,这才有写作和存在的意义,如果如有些人写的,只是官话和套话,那还有什么写作的必要? 它还必须是艺术。如果真话不是以艺术的语言和形式说出,那它可以是科学论文或其它,为什么要称之  相似文献   
10.
距离思维法     
文章一道,贵在求新。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万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他还说:“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变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怎样求新呢?文章是思维的外化,文章要出新就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首先必须思维出新。思维出新的关键,在于摆脱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惰性。千百年来,多少圣者能人都是这样思维的,于是我们也这样思维。这种思维上的“随大溜”现象,就形成了思维的惰性。要出新,首先必须克服思维的惰性,敢于拉开与常规思维的距离。人落水中,欲救落水者,常规的办法是把人从水中捞出来,即让人离开水。比如人落河中、人落井中,皆用此法,这是完全正确的,舍此,还有无别的办法呢?其实,只要能尽快实现人与水的分离,都可达到救人的目的。因此,从理论上讲,人水分离法除了让人离开水之外,还应该有让水离开人一法,只是在江河水井中难于实现罢了。但是,有小孩落于水缸中,便给水离开人提供了可能。儿时的司马光破缸救儿童之所以值得称道,正在于他及时找到了这种反常规的思维方法,并且果断地以石破缸,使水离开了人,于是小孩得救了。这是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