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戴震治学始终注重对古书义例的归纳和总结,并以之为解读经典文献的关键。对于戴震善用义例这一特点,我们从大量的具体材料出发,加以例证提取和理论阐述,也以此作为我们今天治学的启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自汉代“六书”问题提出至今,语言研究者大多围绕“六书”为造字方法做了不懈的探讨,但分歧也多。通过对古代语文学语境中文字、音韵、训诂三位一体的考察,并结合戴震“六书”文字体用观的推阐与运用,对“四体二用”问题再做历史解读,以突出戴震文字学理论的深远影响及其对今天语言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关于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研究,有所谓“吴派”、“皖派”和“扬州学派”的争议。江藩是乾嘉汉学的中坚人物,有人依据师承关系,称之为“吴派后劲”;或据其自署地望,谓之“扬州学派精英”;或溯源其祖籍,而归之于“皖派后学”,故今日学界难置其位。因此,在讨论江氏归属哪一种学派时,不免产生“三派分立是否成立”的质疑。而这一质疑的深入,也会涉及到清代学术研究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4.
戴震是乾嘉时期校勘学领域中倡导理校法的代表人物,他不仅重视版本对校,更善于总结义例,并将小学方法用于校勘,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结果有得有失,今人对此颇有争议。戴氏的校勘成就和思想方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学术风尚,对今天校勘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海图书馆藏有一册托名江永的<善余堂文集>,自此书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不揣浅陋,从公私文献著录、文体风格和思想内容上对该书的真伪情况做了翔实的考论,可以肯定<善余堂文集>并非全部都是江永的作品.并由此对江永的治学思想和风格加以阐释,展示了他在清代学术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戴震早期哲学思想的唯物还是唯心的争论,众家纷说.杨向奎、周兆茂的观点是其一.本文针对此种观点发表一点管见,认为早期的戴震是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孙家鼐因“学而优则仕”走入仕途,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与使命,承当了晚清岌岌可危时代政治文化的重责。通过对孙氏奏议和相关文献的解读,可以明鉴其“以经术饰吏治”的心路历程,探讨其在中西政治文化冲突的形势下,如何擘画政局,主盟学坛,显现出社会精英在宫府危疑之际所起到的维系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汉代扬雄的《方言》是第一部记录汉语俗语的语言学著作,然而历代沉寂无闻。到了清代,戴震对之特别推崇,其《方言疏证》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多有开辟,如“经字互求”、“因声求义”与“义例归纳”等诸多方法,引起了乾嘉及其后学者的普遍关注,由此掀起了俗语言的研究热潮。戴氏启人智慧的深沉之思,足以沾溉后学,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历史地位在元明时期至高无上,成为统治阶级思想的宣传工具.事实上,他在徽州本土的形象和地位并不崇高.考察清代徽州民间文书和宗祠记载,以及徽州学者对于朱熹的批判,反映出徽州人对于朱子及其思想的怀疑甚至排斥的情绪.由此为进一步探讨清代朱子学衰落的原因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