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说来却也巧合,就在甲申之年,中国当今的文化学术界著名人士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发起于二00四年(甲申)九月联名签署发表一个《甲申文化宣言》,参加签名者达七十余人。  相似文献   
3.
随笔四题     
古人提过这样的警句:“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值得深深吟味的哲理。 知足常乐,有所不为,是古代达人所持的做人态度。但是醉心于名利就不是这样想了,他们营营役役,很难有满足之日,明知难有作为,也要以有所为的心态去奔赴。也许就是这种追求的精神,能促成事业,也促进社会充满生机罢?  相似文献   
4.
中国受封建等级的毒害太深了,受“万岁”之苦也久了,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可成议论的话题,虽然早已没有了更专制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5.
曾敏之 《文化交流》2009,(12):14-16
我从1944年到1946年在重庆与周总理有过不少接触。当时,我是《大公报》记者、采访部主任,担任过对旧政协的采访工作,与中共代表团有较密切的关系。但这期间写的文稿,因为经过当局对我的逮捕、搜查,都已散失。现在,凭记忆写下有关周总理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总理虽已离世多年,但有关他的解密报道和缅怀文章仍层出不穷,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恩来就是叱咤风云的新闻人物,尤其是几次国共谈判期间,他的名字更是频频见诸报端。从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一批民国时期的报刊。可以看到当时的新闻界是如何报道和评价周恩来的。笔者在1946年5月出版的《文萃周刊》和《消息半周刊》上读到了两篇新闻通讯,它们的作者以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和谈为背景,报道了周恩来为实现民主和平而不懈努力的经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周恩来当时的形象。其中长篇访问记《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是中国记者第一次系统而详细地采访报道周恩来。现将这两篇新闻通讯转录于下,与读者分享60年前记者笔下的周恩来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