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在西风侵袭下,上海在诸如城乡格局、社会风气、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在晚清著名作家吴趼人的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生动精彩的描写. 吴趼(jiǎn,音茧)人(1866-1910),字小允,名沃尧,号茧人.广东南海人,因世居南海佛山镇,故自署"我佛山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世代为官,但传至他这一代,渐趋贫困.故吴趼人18岁来到上海谋生,先在江南制造军械局翻译馆当书写生,后投身文坛,曾协助编辑《学林沪报》副刊《消闲报》,继而主编《月月小说》《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声名传于沪上.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等.  相似文献   
2.
3.
4.
查慎行(1650-1727年),字悔余,本名嗣琏,字夏重,晚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清初诗人.年少时机敏聪明,5岁即能写诗,10岁时写《武侯论》,被人称为“旷世才”.可他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东巡,经友人推荐,被召往行宫赋诗,深得康熙赏识,赐以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改编修,派值南书房.雍正四年(1726年),其幼弟查嗣庭主持浙江乡试,试题中有“维民所止”,被人告发说“维止”两字即“雍正”去头,劾大不敬.查嗣庭被戮尸枭首,他也被株连下狱.后虽被免罪放回,然经此浩劫乃一病不起,逾二月而亡.著有《槐簃集》、《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主要书斋号有槐簃、得树楼等.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从小生养于绞圈房子,祖宅在原上海近郊的北沙港22号(现虹口曲阳地区,1985年为建曲阳新村而被拆除)。在这里,笔者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对绞圈房子有着割舍不去的亲情。为搞清绞圈房子的发展渊源,笔者翻检了有关史料,走访了祖宅的乡亲故旧,来一个深度回忆,以留存史迹,供同好和后人参考。  相似文献   
6.
书斋作为读书人的巢穴、精神生活的绿洲,有其独特的要求,比如明亮、透风、幽静、雅致等。"花香不在多,室雅无须大。"书斋一般以小巧玲珑为宜,在建筑形式上千姿百态,在称谓上百花齐放。古时候,祭祀前往往要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  相似文献   
7.
说起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不少人肯定说是石库门,这当然不错.1986年至1991年,我国邮电部历时15年曾发行了4套共21枚的"民居邮票",其中就有石库门的倩影;但石库门是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渐渐形成的,故造型中西合璧.它成为近代上海民居的象征,不过一百来年历史.其实真正能代表上海本地建筑特色的民居,则是名叫"绞圈房子"的本地住宅,它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听起来,"绞圈房子"名字虽然有点土,但却是地地道道的沪渎老地名.  相似文献   
8.
时近岁尾,照例要整理书稿.我从书柜中翻出一叠书信,翻检中,发觉一封落款<收获>的来信.这是谁的来信?因尘封较久,我已不记得与<收获>杂志有过联系.打开信封一看,原来是文坛前辈、著名作家吴强同志给我的来信.  相似文献   
9.
正我今年86岁了,是上世纪50年代被评为全国劳模的,是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到现在已有60多年了,一个甲子呀。不过,我想,时光再长久,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劳动光荣,人劳动才能获得幸福;再有,有的东西也要传承,优良的传统就要发扬光大,其实,劳模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劳动模范是做出来的"我1931年12月26日出生于上海浦东高东镇麦家宅,家里很穷,父亲是自家磨豆腐后挑出去叫卖,赚几个铜钱养家糊口的;母亲更可怜,五六岁时被人拐卖,先到济南,后来七转八转到了上海,从小做童养媳,16岁守寡,后经好心人介绍,跟了我父亲。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家庭有良好的家风。所谓家风即是指家庭成员的道德风貌和相沿成习的家庭传统。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就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儿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形成了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好家风。携子参加“五四”游行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从1915年起,他先后出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不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为张扬文学革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