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7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如实地采写新闻,忠实地记录历史。是记者神圣的天职。今年8月24日,《工人日报》在第三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我采写的一篇述评性新闻《如果把真实情况告诉人民……》。这是一篇真正的独家新闻,正是沉重的使命感督促我完成了这篇报道记录了这段历史。今年5月底6月初,四川凉山州首府西昌及周边各县突然传出“西昌要发生8级以上毁灭性地震”的谣言。谣  相似文献   
2.
翻开我厚厚两大本剪报集,看着那些睡梦里,列车上,差旅中,探亲时,甚至会海里顺手牵到的“只只肥羊”,当时的情景、心境历历在目,自已也不禁哑然失笑。把那些经历择要写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们一乐。睡觉“梦”出新闻那还是10多年前的事。一次,我到密地列检所检查工作,晚上住到了攀钢一位战友家里。大约零点左右我突然从梦中惊醒,想起了上午列检所  相似文献   
3.
一天,10年前的一位同事从省城某机关打来长途电话,问我为啥子还没有提升?我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不知道。”因为,这样的问题,只有我的领导,我领导的领导,还有人事部门那些有资格代表“组织”的人,才有权回答这个  相似文献   
4.
两块山样的石,缝隙中歪歪扭扭地生长着一棵小树。石,是那样的坚硬、硕大;树,是那样的弱小、顽强。眼前的强烈对比,忽然使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我们通讯员,不正象那棵摇曳着的小树,拼命在生活的缝隙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吗? 通讯员采写新闻,既没有时间、空间和职业上的优势,也没有“门子”可走,没有“名气”可借,更不要说捞什么好处,占什么便宜了。但是,作为业余新闻工作者,他们又必须遵守新闻职业道  相似文献   
5.
成昆线“3·2”事故,多亏了无线电对讲机现代化设备的作用,也感谢机车司机王玉伦一把闸停下了3115次货车,终于以1分钟的时间差和524米的距离差,避免了一场车毁人亡重大旅客伤亡事故的发生。现在,这次事故仅仅作为一次一般险性事故记录,存在于单位安全生产记录簿和有关文件、通报中,存在于一些受奖励、被处理的有关人员人事档案里。更多的人已经从震惊、激愤和不安的心绪中解脱了出来,淡漠了对这次事故的记忆。而我,报道这次事故的党  相似文献   
6.
这是个严肃的命题,本不该妄加议论。稍有常识的人都懂得:共产常员应该向党宣誓。这是毫无疑义的。而党旗代表党。因此,《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第一章第六条作了明确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然而,严肃的命题却出了不严肃的事。7月10日,四川一家工人报在一版右上部刊登了一幅大型新闻图片,图片上的宣誓人就是面向读者(观众)背对党旗宣誓的。笔者不知道这幅图片是怎么产生的,反正觉得它的问题较多,是一  相似文献   
7.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