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3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是木刻的故乡,是世界上版画出现最早的国家。隋唐的佛像,明清的绣梓,文人的诗笺,民间的门神,我们至今还能够看见实物。不过,这些都是复制的木刻,即刻工是复制画师的原作,画与刻是分家的。约在十四世纪初,我们的木刻传入欧洲,成了他们印刷术的祖师。但在那时,欧洲的木刻也是复制的,和中国一样。十九世纪中叶,创作木刻在欧洲勃兴,作者“不模仿,不复  相似文献   
2.
在悼念雪峰同志的时刻,我们重读他的遗著《回忆鲁迅》,不禁感慨万端。《回忆鲁迅》是雪峰一九五一年六月至一九五二年四月间写成的,当时,曾在《新观察》半月刊上连载。一九五二年八月间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集印成单行本发行。一九五六年下半年,民族出版社要把它译成国内兄弟民族文字,雪峰趁此作了一番删节,  相似文献   
3.
对于鲁迅的散文诗《雪》的理解和分析,历来有着分歧。“历来”姑且不谈,只说今年。今年《破与立》第三期上,发表了曲辰同志撰写的《谈鲁迅的散文诗〈雪〉》。作者说:《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雪》当然也很不易解。为了不让大家“死于句下”,作者便对《雪》的“象下之义”,做了一番寻求和揣摸。他认为鲁迅当时已经“把希望寄托在广  相似文献   
4.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现代版画艺术大师之一。在他八十大寿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赵先生的版画创作,以鲁迅作品插图为多,已近200幅。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黑白为多。鲁迅说:“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鲁迅先生之所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力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固然是因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但他还说过:版…  相似文献   
5.
鲁迅过年     
鲁迅过年,既有和常人相同的一面,更有和大家不同的地方。和常人相同,是说鲁迅也要休息,也要娱乐。每当春节到来,他也不免要“游厂甸”、“逛书市”、“添菜饮酒”,走访师友。1928年和1929年的春节期间,他还同许广平、柔石、周建人等去观赏电影。但是,他的过年,又确有和大  相似文献   
6.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7.
问:对于《阿 Q 正传》节选为中学教材你有哪些看法?答: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从鲁迅的著名小说《阿 Q 正传》中,节选了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作为教材。我觉得,这在教材编选方面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创举,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就我所知,在建国三十年来,还没有把《阿 Q 正传》这篇著名而比较不易理解的作品选入过中学语文教材。我还认为,这样做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如何?恐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因为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教材。鲁迅曾经说过:拿他的作品“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现在的青年,对于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生疏的社会生活,大都觉得费解,他们对理解和欣赏《阿 Q 正传》这样的世界名著,还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许广平从热恋到同居,历时约为两年.其间,他俩之间是否闹过爱情“危机”呢?论者似乎很少涉及。不过,我认为至少是闹过一次的。而且,我还认为,这场爱的风波和小说《奔月》的写作不无关系,或者竟可以说《奔月》的创作冲动和艺术灵感正是来自这场风波的罢。那么,这场风波为何而起?起于何时?又如何了结的呢?且让我们慢慢道来。 1926年8月26日,鲁迅和许广平同车南下,一至厦门,一往广州,开始了他们两地相思的生活。他们本来商定:分手后一面为社会工作,一面也积点钱,以便创造新生  相似文献   
9.
孙世哲同志的新著《蔡元培鲁迅的美育思想》即将出版。这在不大景气的出版界似乎是再度步向景气的一个信息。世哲是我的朋友。他在辽阳,我在北京,我们交往并不多。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和世哲的友谊也仅是开会时相逢,相别后通信,偶然也互赠各自的新著,只此而已,岂有他哉?记得在两三年前,我曾收到他寄赠的自著《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一生,是为维护和复辟奴隶制栖栖遑遑、东奔西跑的一生。抓教育,就是他从事复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阶级社会里,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从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刘少奇和林彪一类骗子也把教育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重要工具。他们和历代反动派一样,把孔子捧上了天,叫嚷要“大书特书”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功绩”。为了彻底揭露这些“坏种”的丑恶面目,就需要挖他们的祖坟,彻底揭露孔子办教育的反动目的,剖析孔子的反动教育路线,看看孔子究竟是哪个阶级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