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有大量的民俗文化的描写,仅以题材而言,在《朝花夕拾》10篇散文里,就有5篇是直接以民俗文化为题材的。即《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就整部集子而言,据粗略统计,涉笔各类乡俗文化形式大约20余种,但民俗文化并不等于民间文化形态。民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如西方学者曾提出“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或“公众空间”(Pablic Sphere)的概念,这些概念是以西欧17~18世纪出现的市民社会为参照,指介于国家权威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的一种公众的社会生活领域,人们以自主自律来治理政治生活,并与国家权威相抗衡。本文试图说明的“民间”概念是:民间是与国家相对的一个概念,民间文化形态是指在国家权力中心控制范围的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空间,本文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视角切入《朝花夕拾》并希图对其文本进行阐释。 民间文化形态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虽然在  相似文献   
2.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并探讨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建设理念,提出了加快广西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