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瑞良 《课外阅读》2011,(1):146-146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改进教育方法,改变重教学、轻活动的状况。在教学中应加强活动课教学,  相似文献   
2.
图书是一种社会产品,只有在社会上流通,才能实现图书的社会功能,才能为社会所承认。图书流通有商业性流通和非商业性流通两种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性流通日益重要,成为图书流通的主要方式。而图书的商业性流通意味着图书已成为一种商品。在我国历史上,图书是怎样获得商品性、如何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  相似文献   
3.
西周以前,“学在王官”,图书处于封闭状态,除史官世袭相传外,几乎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图书流通。春秋以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图书流传由静态转入动态,逐步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图书流通热潮。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与早期图书流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关于先秦图书流通的区域和网点,除从都邑交通方面考察外.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去追寻。  相似文献   
5.
6.
这部编年史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动笔,时断时续,头尾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当时执笔编撰的动机,可以说是出于资料积累的启发。积累资料是我长期养成的习惯。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读大学时,我就喜欢积累学术资料,但当时的专业兴趣是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从50年代末起,由于工作关系,我开始留心并搜集编辑出版资料。由当代而近代,而古代,逐步溯流探源,形成了一条纵线。与此同时,我很自然地注意到横的积累,即与中国出版史相交叉的邻近学科。到80年代中后期,办理了离休手续, 有了空余时间,我就着手把多年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编写中国出版编年史的念头就是在这情况下萌生的。但由于其他文字工作的羁绊,编写此书的工作断断续续,进度缓慢。近两三年来,才决心集中精力完成这项工作。现在总算脱稿付印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图书流通史是中国出版史的一个重要分支,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中涉及许多文化领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研究课题。了解图书流通史,不仅有助于编辑学、出版学的建设,对于研究当今图书市场也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图书流通史话》就是这方面的一种探索。史话所说的图书流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是指图书的商业性交易(即图书发行),也包括非商业性的传播交流。文章将依时代先后,按专题对我国图书流通的历史进行有点有面的介绍,并适应刊物要求,采取史话体裁,力求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本刊将从本期开始,分篇连载,欢迎读者随时反映意见。  相似文献   
8.
1990年湖北英山发现毕昇墓碑,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这几年,对这通墓碑的研究日见广泛深入,这是可喜的现象。笔者有幸参加了1995年12月在英山举行的毕昇墓碑研讨会,并追随诸位专家学者,到英山东河乡毕氏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最近又重新翻览报刊上的所有重要论文,探究了各方面的论点,深深感到,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是造成不  相似文献   
9.
—、2·28事件前后台湾出版业概况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被日本占领五十年之久的台湾省归还我国。同年10月5日,国民党政府设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接管台湾。1946年春,开始出现中文出版物。最初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所属机构编印发行。当时,台湾省警备司令部、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民政厅、新闻处、教育处、交通处、人事  相似文献   
10.
永安位于闽西腹部,在三十年代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由于历史的安排,这个小小山城竟一跃而成为战时东南半壁的文化中心,与西南大后方的桂林和重庆遥相呼应。据中共永安市委党史办1988年的调查统计,从1938年到1945年这七年间,永安城先后有出版社和编译团体共计50多个,书店、印刷所各十多家,先后编印报纸12种、期刊129种、各类图书800种以上(见《永安党史资料》1988年第75期)。除少数反动书刊外,大多数都是宣传抗战的进步书刊。进步文化界的活跃和出版业的繁荣,在国统区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