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北洋政府大总统职务,并于6月29日宣布恢复民元约法。至此,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的公文程式已不适用。这是因为,1914年5月的公文程式是以袁氏炮制的民三新约法为依据的,它规定总统公布法律、条约及其他命令时,毋须声明经由国会同意或议决,这与民元约法相抵触。现民元约法既经宣布恢复,与其相抵触的1914年公文程式当然难以继续存在。再者,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之需要,在1914年公布的公文程式中大量采用了封建时代的文件名称,如果在其帝制失败病死后仍沿用下去,显然与当时国内反对帝制的民心大相径庭。因此,1916年7月29日北洋政府公布了新的公文程式。  相似文献   
2.
本组计收有馆藏档案资料19件。主要从江苏教育厅秉承北洋政府意旨采取的各项防范、镇压措施和南京各学校当局对运动的态度两个方面,反映了南京地区青年学生在五四爱国运动中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我国最大的民国档案收藏基地,馆藏有756个全宗140多万卷,排架总长度达34000米.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广州大本营、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汪伪政权等中央各机关和国民党党务机关的档案,以及这一时期著名人物的档案.1980年以后,我馆依据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调整力量,加强馆内业务基础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开发馆藏民国档案的丰富信息资源,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多途径开发民国档案的信息资源 开辟阅览室接待利用者,是我馆向各界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自1980年至1987年第一季度,我馆通过阅览室这一途径,接待了8316个单位78875人次的利用者,提供档案136861卷.查档案者来自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各  相似文献   
4.
襄东战役为“枣宜会战”的第一阶段。1940年5月,侵华日军在园部一郎指挥下,以三个师团以上的兵力,分三路西犯,企图先消灭襄东地区国民党军主力,然后略取宜昌。国民党政府以第五战区为主,组织二十六个师以上的兵力,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在北起豫南新野、南经襄樊、宜城、荆门、当阳一线东侧抗击日军。 在这一战役中,右集团军总司令、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中央集团军第84军第173师师长钟毅将军等壮烈殉国。现从馆藏档案中选出襄东战役史料发表,供研究抗日战争史参考,并志是役殉国的张自忠、钟毅及其他将士。  相似文献   
5.
南京临时政府的文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革命政权。其在成立以后,对清封建王朝的文书制度作了全面的改革。这一改革是民主的、进步的。兹就所接触到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和《临时政府公报》中的有关资料,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文书制度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国防部史政局和战史编纂委员会,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收集典藏党务和军事档案的机构,在民国时期的档案工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目前有关中国档案事业史的论著,对这几个机构的介绍,或言之过简,或根本没有提及.笔者仅就所掌握的材料,对它们收集、保管和利用党务与军事档案的情况作一介绍,供学者们研究民国时期的档案工作史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7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均有其年表、年谱或传略问世,对人们研究其生平与业绩,提供许多翔实的材料,但也毋庸讳言,其中某些史实的记述,尚有可讨论之处。笔者仅就管见所及,就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供专家们参考。一陶行知有无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主任? 《陶行知全集》所附录之《陶行知年表》(以下简称“年表”)和《陶行知年谱稿》(以下简称“年谱”)都载:1918年,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经激烈辩论后未获采纳,因而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至于后来情况,由于两书一字未  相似文献   
8.
1931年2月,蒋介石扣留胡汉民于南京,4月,国民党内部分反蒋势力汪精卫等人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另组“国民政府”,形成宁粤分裂。“九·一八”事变后,迫于全国人民要求一致抗日救国的压力,同时也为摆脱各自的窘境,宁粤双方于10月底在沪举行了“和平会议”。这里,我们从馆藏档案中选刊了一组有关该会议的文件。 这组材料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为会议前夕蒋介石与汪精卫等人的来往函电,反映了宁方谋诱粤方代表赴宁和粤方坚持所提条件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是会议纪要,记载了双方在中央政制、党务、外交等问题所达成的协议,反映了双方在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对外依赖国联“主张公道”,对内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为了便于参考使用,特将资料中所涉及的某些人物名号附之于后:居正(觉生)、蔡元培(孑民)、张继(溥泉)、张群(岳军)、孙科(哲生)、伍朝枢(梯云)、胡汉民(展堂)、邹鲁(海滨)、李文范(君佩)、李煜瀛(石曾)、陈铭枢(真如)。  相似文献   
9.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 1938年初,中共领导下的江南各地武装力量,编组为新四军,进入京、镇、当、芜地区,配合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给予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馆藏新四军进入江南第一年抗战报告,(原题为《说明书》)原系新四军军部呈送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的作战总结,不仅记述了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奋战的战绩,且总结了抗战初期日军的战略战术,阐述了新四军从敌我态势的实际出发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灵活机动的战术,是一份研究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敌后战斗情况和中日战史的有价值的参考材料。现予公布,供研究者参考。 何应钦对此件有如下批语:“此报告颇有价值,可供我军战术研究之资料,如军令部无此同样之报告,可将此全份送军令部。”  相似文献   
10.
近读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第三卷《兵制》中有关民国时期部分,发现其中在对国民政府中央军事统御机构的叙述中交待不清及错误之处颇多。现就笔者所接触到的史料及文献,对此机构的历史沿革及其职掌作一述略。国民政府中央军事统御机关设置之演变,大体可分为1925年7月—1928年10月、1928年11月—1932年2月、1932年3月—1946年5月和1946年6月—1949年10月4个阶段。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