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普通读者并非专家,他们看不懂各种专业术语和提法。医此,避免用专业术语能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下面的交字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本报讯曾获国家企业技术进步奖的我国特种油生产地——辽河油田,“七五”以来,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油田发展,在油田综合勘探、定向井、丛式钻井、稠油开采、高凝油开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人民日报》1991年10月22日第二版) 普通读者对上例所罗列的专业术语是不熟悉的。  相似文献   
2.
记者都希望读者把自己的作品读完。简练、准确、朴素、通俗的文字比冗赘,含糊、花哨,深奥的文字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后者不但浪费笔墨,而且浪费读者的时间。本文将分析一些实例,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引用这些实例时,我删去了作者的姓名,因为这不是针对个人的。简练(上) 直接了当和避免重复能使文字精练。“他露出了笑容”比“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少用两个字。如果只写“他笑了”,还可以节省三个字。  相似文献   
3.
朴素的文字是老实的文字,它的反面是玩弄花样、夸大其辞、故弄玄虚。大众传播媒介是为普通读者服务的,理应使用普通人的语言,不幸的是,我们从报纸上所看到的文字或从广播中听到的语言往往距离生活太远。有些作者喜欢用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往往外延很大,内涵很深,于是不得不对它们略加解释,结果造成重复。下面是几个例子: 沈阳铁路局运用法制手段和科学管理,一手抓监察,一手抓监测,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效果。(《新华社新闻稿》,1991年  相似文献   
4.
简练(下) 动词不一定需要状语。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状诏,不但浪费笔墨,而且容易使文字的意思一含混不清,引起疑问,应让动词发挥自己的作用。状语所描述的情况有时是作者主观判断的产物,而作者的判断不一定是准确的。如果作者在判断失误的情况下使用状语,他便向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句型:“他深有感触地说:……”不知道“深有感触”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说话者自己说过他对所谈的问题“深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