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天,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分析世界历史时代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全球化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格局没有改变.与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相伴随的是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紧张关系很可能会长期存在,并在民族国家地位问题上形成焦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三个正交区组的四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在乌兰察布地区选取氮、磷、钾和有机肥为决策变量,以马铃薯鲜薯产量为目标函数,通过在较为贫瘠无前茬作物的试验地进行田间试验获得的数据,建立了马铃薯产量与参试因子间的教学模型。得出了各因素与产量的主次关系和双因素搭配的产量效应。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获得了在本试验地条件下900kg/667m^2以上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3.
杨学功 《考试周刊》2014,(61):10-10
一体化教师培训离不开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实践锻炼是一体化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本文就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一体化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必要性及一体化教师培训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您一直在倡导和实践文明对话。冷战结束以后,关于国际关系方面出现了很多议论,比如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等。请问,您倡导和实践文明对话的背景是什么?●我在中学时代就对儒学有兴趣。到了大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考虑“东西文化对话”的问题了。那时我在台湾的东海大学念书,接触到不少美国精英大学如普林斯顿、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到那里去教英文,包括会话和写作。当时我与他们之间就有一些关于中西文化,或者中美文化比较方面的讨论。毕业的时候,每个人都用一段话来描写自己的兴趣,我的兴…  相似文献   
5.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从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的概念界定入手,较详细地探讨和描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和变革趋势。作把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总的状况概括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八个字,并对之做上具体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当代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许多西方学者和思想家都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最具活力的思想体系之一。与此同时,他们又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或者从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入手,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多方面的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过时的征兆,毋宁说是要求根据新的历史情况和实践经验修改和完善理论。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必将在回应全球化挑战和回答全球化问题中,把自己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8.
全球化与民族性--对全球化研究中一个焦点性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本身潜在地包含着单一化和同质化的危险 ,由此引起了民族主义的反弹 ,以致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民族性是一种远比全球性更具根源性的力量 ,脱离民族特殊性的全球同质化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作为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哲学是最能体现全球性与民族性张力的一种文化形态 ,从而成为文化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不同诉求之间争辩的焦点 ;同时 ,分析和评论了中国哲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哲学素来被理解为反思的学问.这种反思不仅指向哲学思考的对象内容,而且指向哲学思考本身.前者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后者构成了本文的主题.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我看来,哲学观的反思对于哲学的理论建设具有前提性的意义.特别是在一个文化大变革的时代,伴随着学科整体格局的调整,作为系统要素的各分支学科都有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20世纪科学和文化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分类格局,使哲学的“法定”地位不断受到动摇,而引发了一次比一次更剧烈的“哲学危机”.这种危机的深刻性在于:它已经不仅仅是某一哲学学说或哲学流派的危机.而是哲学学科的整体生存性危机.简言之,它已不是哲学理论内容的合理性危机,而是哲学学科地位的合法性危机.在中国语境中讨论问题,有必要预先说明:本文所使用的“批判”一词,不同于日常所指的涵义,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讨伐”.“批判”——按照康德的理解,是指“理性的自由、公开检查”,本文也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批判”一词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