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独家新闻是新闻传播中的珍品,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有幸吃“独食”的记者,是越来越少了。因此,在众目睽睽下,即在最公开的场合,在强手如林的竞争面前,抓出并写好独家新闻就得有些功力了。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从内涵无比深远、外延无比丰富的新闻实践来看;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否娴熟掌握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对新闻采访往往能产生“质”的影响。笔者认为,我们除应继续坚持与完善诸如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等等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方法之外,更应将以下“四种”思维方式作为学习与操作的“主攻”方向。这四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一)创造性思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看上去,“写真”与“临摹”的比重很大,但它同样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源于生活的再创  相似文献   
3.
从会议与会议报道中,能不能抓出优秀的好新闻来?笔者做了一点粗略调查发现:1978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从主要是研究首都四化建设的中共北京市委扩大会的万余字的决议中,找出了振奋人心的140字的独家新闻;《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1980年7月4日新华社记者从中共湖北省委扩大会议上,抓出了针对性强的独家新闻:《湖北省长韩宁夫谈:发挥优势,不能离开“全国一盘棋”》;1982年5月26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从  相似文献   
4.
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成果概述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重要基础课。演示实验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对此,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但是由于人力、物力、政策导向等原因,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物理演示实验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了建设新型、高水平物理演示实验室的思路和方法。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我们建成了国内一流的…  相似文献   
5.
如何搞好新闻报道,使之在发表之后,既能激起浪花,又可产生涟漪,具有较好、较大的社会效益?或者说怎样使自己的新闻作品,在读者中产生极佳的“亲和力”与“亲合效应”呢?笔者在学习与研究新闻界同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体会深切感到写好新闻稿要努力达到“三点一性、规律共振”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深度报道”、“典型报道”……日益增多的今天,人们在赞誉之余,也深深感到:长新闻太多、短新闻过少、信息量锐减……。为了增加信息量,看来还是应该多发些短新闻;为了提高短新闻的“容量”、“质量”,达  相似文献   
7.
修辞学中的“比拟”、“摹拟”与“仿拟”这三种美辞法,运用到新闻标题的制作中,能使新闻标题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大师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中,以“大体依据组织,间或依据作用”的分类原则,将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针、倒装、跳脱等八种辞格,归类在一个大的辞格群“章句上的辞格”之中。所谓章句上的辞格,其内涵是“指一切利用章句组织的修辞”(《修辞学发凡》250页)。这种分类法,得到语言学界和新闻界的肯定,并在语言表达与写作实践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章句辞格群”中的前五种辞格,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也经常被采用。请看下面一些例子。反复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以加强语气,烘托意境,并造成独特的音韵美,这种修辞方式叫作反复。一般又可分为“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两种。连续反复又名连接反复。它是让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中间没有其它词句间隔。例如: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智者马克思与巴斯德讲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了更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党报的理论宣传,我们应在认真总结过去成功的理论宣传的基础上,再根据改革开发,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特点,提出“更上一层楼”、“敢踏最上关”的新谋略、新举措。为此,笔者进一言。这就是“三点一线”,规律共振。这八个字。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曾这样赞扬丁玲:“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如果说以形象思维为重要特征的丁玲文学作品,达到了这样的高度的话,那么对于兼长于两种思维形式的毛泽东来说,他的新闻、诗歌与政论作品,更是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超绝境界。怎样才能采写出无愧于当代、有益于后世的有深度、有力度的优秀新闻作品?笔者拟从采写方式、构思谋篇与写作技巧上谈谈,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