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面临着如何提高展览传播有效性的挑战。本文以语境化阐释为切入点,探讨了其理念、方法和实践在提升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传播有效性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语境化阐释是一种将展品置于其原生或新生的关联网络中,揭示展品与其相关的人、物、环境、事件等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展品的信息量、意义和价值的阐释方法。本文分析语境化阐释的内涵、机制、目标及作用,并从历史演变和现实功能的视角,剖析“语境化阐释”助力“传播有效性”提升的内在逻辑。最后,提出基于“展品”语境网络的可视化编织、基于“知识”的跨语境对话与跨视角重构以及基于“受众”的分众化语境化阐释系统助力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流行的地方民俗类展览往往脱离生产生活的地域环境与物质基础,时空情境的缺失与在地性的隐弱,背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下民俗文化的阐释使命。文化地理学从整体性视角讨论地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人类)的互动关系,并探究不同地域地方性的形成途径,有助于克服目前的弊端。构建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地方民俗展览,需在内容框架上,将自然地理置于第一层级,统摄分散的民俗事象;在内容编排与展品布局上,将关联性民俗事象横向整合入特定的"自然-文化"语境中;在视觉设计与表达方式上,提炼景观设计元素,凸显典型文化景观面貌。文化地理学存在适用范域,不同地域的民俗展览需要基于本土资源特点进行调整与变通。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云展览已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回顾国内外云展览发展历程,梳理出萌芽期、技术融合期与形态多元期三阶段,界定了云展览可脱离实体展览而存在、包含虚拟交互和人际交互的概念要点,并提出以构建逻辑为顶层分类指标,以技术方法为二级分类指标,以功能应用为二级分类的附加指标的云展览分类标准,区分“复制型云展览”和“重构型云展览”两大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展览区别于线下展览的“无限关联”“虚拟交互”“用户自主创造”与“网络社群广泛对话”四大核心特征。最后,从理念层面的思维转型、研究层面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层面的革新重塑等角度给出我国博物馆云展览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