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4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写思辨性报道难度较大,我的体会是:勤思勤察,做有心人,再加楔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一、深挖“潜新闻”。对业余通讯员来说,挖掘“潜新闻”是搞好思辨性报道的关键.那么,怎样发现和挖掘“潜新闻”呢?1989年10月份,我参加了《中国妇女报》在南京召开的骨干通讯员会议,交流时有人谈到离婚和再婚这个话题,许多人认为中老年人再婚难。受此启发,我的脑海里马上隐显出两个字:“复婚”。这就是一个“潜新闻”,且价值较大。在县委宣传部通讯站和县妇联的支持、配合下,搞了一个社会调查.当初以为找不到被采访对象,结果找了好几对。分…  相似文献   
2.
几位记者(通讯员)同去采访一件事,稿子出来后,宣传效果却会大不一样.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善不善于选择报道角度.角度,有较差、一般、较好、最佳之分.它决定着新闻作品的成败,是常使通讯员困惑的问題之一.不少读者希望多登这方面的体会。故特开此栏,欢迎大家投稿。  相似文献   
3.
作为十一届亚运会第一捐款人的颜海霞,确实令国人瞩目,更令新闻媒介所瞩目。面对这样一位新闻人物,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我是怎样抓这条“大鱼”的?又是怎样抓住这条“大鱼”的呢? 3月2日晚,邻居家一个中学生在我家玩,当电视上放到江苏新闻时,他突然说:“颜海霞上电视了”。我问他是怎么认识颜海霞的,他说:“她与我们是同学,她家就在气象站西边”。我的眼睛亮了起来:就在气象站西边,离我家很近呀,这条“鱼”如果真的放掉岂不可惜。“走,带我去!”我拿了一支笔、一个本子,穿着棉拖鞋匆匆向颜海霞的家走去。时针已指向20时40分。一进颜海霞家,哎唷,这不是老熟人么!早在10年前我就认识颜海霞的父亲颜士庆了,从心理上首先打破采访这个特殊新闻人物的戒惧,闲谈中得知,2月28日和3月1日《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对儿子说过:“爸爸没有过多的物质财富,只有个人档案,它能给人精神和动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