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由于"天地之间是个人",所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方针。要落实之,必须贯彻执行建国元勋毛泽东早就明示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客观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针对我国开展的"争先竞模"活动的现实,笔者在贵刊今年第一期的同文中指出“一个清醒、负责的领导,是鼓动加班加点、带病工作的非理性“先模观”呢,还是应该践行劳逸结合、循规依法、高效持久的“先模观”呢?群众自有公论。实践自有结论!”  相似文献   
2.
“天地之间是个人”.关键在“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本”.就必须贯彻李瑞环早在十八年前提出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对于落实这“三人”原则,瑞环深刻切实地加以了阐述,他说:“尊重人.就是平等待人,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理解人.就是要理解每个人的具体处境和个性,承认人们不同的性格、爱好和兴趣。关心人,就是要对人满腔热情,诚恳忠厚.为人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3.
一位伟人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为此,顶天立地是巨人! 既然是巨人,那就应当有高昂的气概、高洁的德行、高尚的品格和高贵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释“夜来”     
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夜来”一词,部编教材未注。长期以来课堂讲解和现代汉语翻译,差不多都说成“在夜里”或“入夜以来”,这种解释,实属望文生义,于理不通。试想:诗人怎么知道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大雪?再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其中的“夜来”解成“夜里”或“入夜以来”,也说不通。夜里刮南风,诗人怎么能看到“小麦覆垄黄”呢? 其实,“夜来”一词,即“昨天”之义,是方  相似文献   
5.
据了解。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市长赵小明面对网民在市政务网站上批评、责备的帖子,一不屏蔽,二不回避,而是正确对待,闻过则喜,把群众的意见视为衷言。将百姓的批评看作良药,努力改进,不断进取,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何以如此?因为他们深知:“天地之间是个人!”天再高,地再大,顶天立地的是人!  相似文献   
6.
天地之间,芸芸众生,而人为万物之首。 人,尽管写起来仅“一撇一捺”,然而却内涵丰富。在功利浮躁泛滥的今天,社会上能够撑得起这“一撇一捺”,实为若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7.
天地之间是个人,毛泽东希望大家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以戴安澜、黄继光、孟泰、时传祥、张秉贵等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无疑是这"五人"的典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先模人物的召唤与支撑。然而,坦率地说,如今推举的先模观,往往具有"中国特色":(每每都是在非法规的情况下),不是牺牲治疗,带病工作,就是不知疲倦,加班加点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的竞赛也是很有新闻性的。《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劳动报》、《建设报》、《中国市容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设杂志社等单位的记者都来到比赛现场采访。有家报社派了6位记者,  相似文献   
9.
人在天地之间,无论是天,不管是地,绝然都为了呵护人!人中绝大多数是黎民百姓。而“5.12”四川特大地震.正是检验执政党成员护卫百姓是否合格,其人品、人性和人道与否的透视镜。首先,面对救灾物资,党员、干部美丑一目了然。李瑞环早就警省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重些、重些、再重些,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轻些、轻些、再轻些”。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中“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一句中的“从”字究竟该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释之为“带领着”的,也有释之为“随同”的。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觉得此处理解为使动较妥,即“从”在句中作谓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沛公”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间接地使宾语“百余骑”发出的。译文为“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余骑跟从着自己到鸿门见项羽。”把“从”理解为使动,就突出了一军统帅外出时百骑拥高牙的威势,应该说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符合课文原意。关于使动用法的特点,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第377页说得很明白:“当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