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宣传工作,重视《农村新报》、垄上频道等“三农”媒体的发展。这次研讨会以“媒体融合下的‘三农’媒体发展”为主题,适逢其时,很有必要。对新时期的“三农”媒体发展与“三农”宣传工作,我想谈四点想法。  相似文献   
2.
湖北孝感报的两件深度报道作品连续在全国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1986年发表的系列报道《走廊坊想孝感》(一组九篇,作者秦家明、王茂亮、钟采),荣获全国地报(1978—1986年)首届好新闻特等奖:1987年发表的系列工作通讯《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一组11篇,集体采访,由王茂亮、张仲彩、戴亚新、秦家明分头执笔)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湖北孝感报有两组深度报道连续在全国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1986年发表的系列报道《走廊坊想孝感》(以下简称《走廊坊》),一组九篇,荣获全国地报(1978——1986年)首届好新闻唯一的特等奖;1987年发表的系列工作通讯《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及下简称《出路》),一组十篇,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我作为这两组深度报道的作者之一,面对着新闻界“深度报道写作热”的兴起而深度报道理论研究的滞后,很想就这两组获奖深度报道的实践谈  相似文献   
4.
需要写与“玩深沉”因为深度报道太具吸引力,新闻工作者在理论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都不足的情况下,却纷纷仿而效之,很快形成了“深度报道写作热”。或许是“热”来得太快,这便“热”昏了一些人的头脑:一类人还没有真正领会深度报道的真谛,却“热得不得了,正如中青报的杨浪同志所言,在那里“玩深沉”;一类人虽致力于“深”,却因食“深”不化;还有一类人连深度报道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及基本  相似文献   
5.
可读性的支柱是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高低,社会效应的强弱,取决于是否抓住了牵动全局的大事件或大主题,是否切准了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社会需求的脉搏,是否能唤起尽可能多的受众的关心,是否以其重要性、显著性、人情味、新鲜性、特异性等激发起尽可能多的受众的共同兴趣,是否充分真实可靠并且深刻反映本质,是否具有足够的新闻信息量。  相似文献   
6.
经济报道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活,这话我们讲了好几年。但是,怎样做才算“搞活”了? 如何才能“搞活”? 这问题又似乎没得到满意的解答。多年来,我们往往把“活”仅限在形式的范畴内,诸如报道形式的变革、报道体裁的创新、写作技巧的变化等等。因为把“活”限在形式范畴内,延伸下来的误会是:“活”的东西就深不了;甚至认为,“活”的东西就是那些“花里胡梢”没有份量的东西。这便把“活”与“深”对立起来,影响了人们对“活”和“深”的科学探讨和实践。其实,把“活”仅限在形式范畴内,本身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是不科学的。形式上的“活”,是“活”;但“活”,不光是形式问题,首先应是内容范畴内的问题。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死”东西,形式再“活”,其“活”也徒劳,不可能有可读性,因而也算不得“搞活”了。而内容有活力,形式又活泼,这才是“活”内容与“活”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才是“活”的科学含义,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把经济新闻“搞活”了。这样的“活”就同时可能“深”,“搞活”与“加深”在此也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至此,经济报道“数量不少、报道不活、质量不高、力作不多”的现状就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活”怎样才能实现呢?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综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拓宽报道领域;畅所欲言;物中见人;形式多姿。这应视为“活”的几个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7.
都市报的崛起,使传统晚报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冲击、挑战和竞争。在大胆实践的基础上,都市报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办报招数,借鉴和发展了晚报的思路和做法。晚报界面对都市报强力冲击所采取的竞争方略和竞争决策,有三个方面的要领:报业竞争,是品位竞争、品牌竞争;规模为王,创新为王,服务为王;总结昨天,着眼今天,拓展明天。  相似文献   
8.
2002年,深圳商报将通过“十个`大'”的追求,使其向有权威、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主流大报迈进一大步。 高举伟大旗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胸怀全国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从全国大局看深圳新闻,发掘深圳新闻之于全国的意义;从深圳视角选择、追踪、解释全国新闻,增加全国新闻之于深圳的针对性与贴近性;从移民城市的特点,更多地关注各地移民的“故乡新闻”;本报记者的“天线”要延伸到国家部委,给深圳读者更多的“权威发布”。 抓住全球…  相似文献   
9.
基本功之一——深入采访深度报道具有这样一些鲜明的特点:“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描述事物,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反映事物,全方位而不是单侧面的透视事物,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扫描事物,深层次的而不是浅层次的剖析事物,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个青年记者,去年4月调到湖北孝感报之前,曾在农村公社当过通讯员。基层生活的实践,使自己对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有所了解。我经常这样想,作为一个小报记者,如果不能置身于群众之中,熟悉报纸的宣传对象,经常了解群众在想什么,要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地委的中心工作,那是有困难的。记者就是要善于把群众想说又不敢说或者想说又说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