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晖 《广西教育》2013,(8):50-50
《树叶》是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写树叶给树枝、小虫、鱼儿、小鸟带来了温暖和欢乐,大家都喜欢树叶,树叶很高兴。课文语言朴实,想象丰富,富有童趣。在听《树叶》一课教学时,一位教师的一个教学片段引发了我的思考。师:听老师读课文,看看有谁和树叶做游戏?(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  相似文献   
2.
秦晖 《教育文汇》2007,(5):40-41,43
唐逸先生和吴茵女士编的这本《汉语文化读本》,我觉得编得非常好。 首先我觉得“汉语文化”这个提法很好。老实说,在“文化”这个话题下,我们这里有太多莫名其妙的议论,比如说,有人提出个命题叫做“要现代化,但不是西化”。但什么叫“西化”?我认为现代化当然不是英语化,也不是西餐化,更不是过圣诞节化。但是这些人讲的“不要西化”有一个特别的含义,就是中国人不配或不准享有西方现代公民享有的那些基本权利,也就是自由、民主、法治、宪政、人权,这些现代制度都不能要;而对于英语、西餐、西装什么的这些人倒是觉得无所谓,可以接受,甚至不妨将洋酒洋装奉为时髦,对洋车洋房趋之若鹜。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顾名思义,“西化”应该指西方无论现代与否从古至今一直就有的东西,如英语圣诞西餐西装之类。而“现代化”则是指那些在现代以前(例如在中世纪)即便西方也没有的,而西方以外的其他民族若要进入现代也必须有的那些东西,如宪政民主法治人权之类。这些东西在西方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以前他们也没有,是在(近)现代化过程中才有了的。没有这些,西方人还是西方人(中世纪的西方人)。而我们如不了解这些,即便学得满口英语、满腹西餐、一身西装,亦不过鲁迅所谓的假洋鬼子而已,焉得称现代人哉?  相似文献   
3.
4.
历史证明,有责无权的“最好政府”不可能存在。而权责均大或权责均小的政府各有利弊.很难绝对地说何者更好。我们所能断定的.是有权无责的政府绝不可取。[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国人传统上就并不是对强者多么崇拜的。我们讲的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主要就是指中原的农耕文明,以及代表这种文明、打着儒家旗号的中原王朝。大家知道,这个意义上的中国被人打败,其实在历史上经常发生,绝不是只有晚清才真正被打败。远的不说,距离晚清最近的就是晚明,它不就是被满清所灭的吗?其实崇祯死后的南明仍然曾经拥有大半个中国,它也不就是被满清彻底打败了吗?  相似文献   
6.
中国应该有新的重农主义,不是老的重农主义。老重农主义其实是重农抑商,表面上是重农,实际上是重国家主义,抑商是趋民归农,靠国家强力,包含很浓的国家统治的味道。现在要讲的新重农主义就是两点,一是权利的提高,一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人口减少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其实二者合起来也就是一个问题,即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权利如何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呼唤创新人才,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教育活动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李昱  秦晖 《广西教育》2012,(16):18+32-18,32
桂林市西山小学位于风景秀丽的西山公园旁,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却翰墨飘香,极富文化气息。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初探索"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之路,把写字教育当做亮点工程,坚持"书法教学"这一办学特色。在实施书法特色教育的过程中,西山小学明确两点:一是传承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9.
秦晖 《新闻爱好者》2012,(16):29-30
在和谐媒介建设中,地市电视台要正视自己的位置,以补缺的方式从事媒介的经营活动。本文从当今电视媒介竞争状况分析入手,以崭新的视觉提出地市台生存发展的补缺性问题,并从媒介社会责任、和谐社会建设、补缺的性质、补缺性的时代特征进行论述,最终确立以科学的态度理解把握补缺的方式、方法——精细、真实、深入、稳健。  相似文献   
10.
城市,非有城区之谓也,乃有市民之谓也。靠行政圈地、卖地财政、造城运动、政绩工程是无法形成市民社会的。而对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slum(下层聚落)现象,只有通过维护贫民权益而不是侵犯他们的权益,帮助他们而不是歧视、驱逐他们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