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近年来,面对社交媒体时代快新闻生产模式所带来的新闻规避等问题,以慢新闻、慢直播为主要形式的慢传播逐渐发展成为智媒时代新闻业新的增长点。本文在考察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加速理论对慢传播的媒介形态、价值理念、驱动逻辑进行探讨。文章认为,慢传播发展十余年间,其概念界定及盈利模式已愈发清晰。未来慢传播与快新闻应扮演相互补充的角色,在把握社会加速时代受众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新兴媒体技术及跨媒体叙事等传播理念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童桐 《新闻春秋》2024,(1):66-75
“全民义务植树”是中国重要的环境/治理式运动符号之一。本文以1981年至2021年《人民日报》有关“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报道为研究文本,考察“植树”符号及相关动员话语的变迁及空间分布。从“动员”到“常态治理”的转型过程中,植树作为环境符号在媒体报道中与环境问题的分布逻辑一致,在动员方面则呈现出“中央-地方”的权力分配特征;纵向来看,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单位一直是最常用的动员框架,但其报道方式从最初的群众路线转变为新世纪后的“劳动示范”。“植树”在成为环境话语遗产的过程中,其行政指标色彩淡去,更具义务性的“劳动行为”形象被树立起来,参与价值塑造的主体也更加丰富多元。在治理式运动走向“再中心化”的背景下,应当重新思考并利用“植树”等环境符号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3.
4.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2060碳中和"引发了环境议题下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型.本研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推特中这一议题的传播图景和路径进行考察.在传播图景方面,本文总结出相关议题下的三种话语:在碳中和议题连锁效应的影响下,更具建设性色彩的科普和合作框架成为推特的主流框架,形成"长尾效应";以环境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批判性话语则带来了海外网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与反思;更具负面色彩的对抗性框架则受国家间经济及政治议题影响较大.在传播路径方面,网络结构位置更加重要的"跨界式KOL"多为持正面立场的环保领域专业人士,显示出较大的"破圈"潜力;相比之下,政治人物及媒体虽然获得了较多关注,但其仅在小圈层内进行传播,影响范围有限.基于此,气候议题下的国际传播应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化世界主义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5.
童桐 《新闻与写作》2024,(2):99-107
在全球治理“小院高墙”的治理模式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等领域被排除在现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外。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以国家为主体的专业全球治理实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话语体系,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传播起点。结合战略传播的信息/行动框架和知识社会学视角,本文将全球治理中的知识类型分为可编码的显著知识和以人员、物品流动为代表的默会知识,通过初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类型和实践次序,重新理解被遮蔽的默会传播实践。研究认为,国际传播实践应当理解中国的知识类型比较优势与偏向,以此进一步“接合”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6.
7.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大大推动了公共外交由线下向线上、由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迁移的步伐,加速了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一方面,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全球性危机时,数字公共外交为国家形象的管理和品牌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另一方面,疫情所呈现危机时期的复杂传播格局也为数字公共外交的开展带来了一定挑战。总的来看,此次疫情期间数字公共外交实践对于我国的启示在于,为在数字空间建立一定话语权,向世界说明中国经验,我国公共外交实践必须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我国未来的数字公共外交工作应增强战略性部署,调整组织机构设置,进行数字化调适。在数字技术引领的人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大潮面前,学界和业界应当加强合作,推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转型升级,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