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日谈》是人民日报诸多言论栏目中篇幅最短小的一个。虽然它篇幅最短小,但却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资格”很老,已经坚持了14个年头。现在很多报纸都办了微型言论的专栏,但大多不及《今日谈》历史长。二是“机缘”颇好。人民日报一版是寸金之地,稿件之拥挤可想而知,唯独《今日谈》被格外厚爱,14年来一直被固定放在一版下方位置,加框处理。三是“人望”较高,历次读者评报,《今日谈》总是受到颇多褒奖。尤其是,读者为《今日谈》写稿的热情始终没有“疲软”过,平均每天总要有半百之数的来稿,常年都是如此。《今日谈》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而评论部的同志又须以写作社论、评论员文章为其要务,再加上这个栏目编的年头多了,编辑难免有些“疲”,多少有点“当局者迷”的困惑,老是问自己:这个小言论  相似文献   
2.
《大昭评论》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个专栏,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同志。我是《大昭评论》的热心读者。这不仅是因为和大昭同志交往甚洽,经常就体育方面的问题请教于他;更因为《大昭评论》写得好看,读之如饮酸梅汤顺溜爽快。或许还有一点好奇,《大昭评论》似乎有些另类,常让我茅塞顿开:评论原来可以这样写。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其实并非通例。很难从宋徽宗俊逸的“瘦金体”中看出他羸弱的性格,也很难从乾隆的方头圆脑的碑帖领略什么雄才大略。可大昭同志确是“文如其人”。他温和,所以文章极少见面折人过的“利辞”;他敏锐,…  相似文献   
3.
读者喜闻乐见的专栏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论、评论员文章大多由专职评论编辑撰写,而专栏评论则大多采用读者来稿。从某种意义上说,专栏评论拥有大量作者和读者,堪称“群言堂”,最为群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4.
将自己的观点准确传达给读者,就要经营文章:由哪里开始,到哪里收尾;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展开,哪些收拢;哪些重点说,哪些一笔带过。这些都应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自8月9日起,到9月8日止,每天发表一篇关于抗洪救灾的评论文章、这组抗洪评论在抗洪前线军民中,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种“新闻现象”,也受到新闻界同行的关注和褒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其中的经验和启示是什么,这有待于报社领导加以全面总结。在这里,我作为参与者之一,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张报纸的面貌如何,反映了办报人的思想、业务水平。有一支业务精湛的编辑、记者队伍,反映到报面上来,报道和文章必定是高水平的。因此,要提高报纸质量,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要有一支业务上过得硬的队伍。而要培养一支过得硬的编辑、记者队伍,非要抓业务学习不可。钻研新闻业务,涉及的方面很多,这里仅就其荦荦大者谈点看法。一、要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我读旧报人的文章,常为他们渊博的学识、深湛的见解和优美的文采所折服。比如,像王韬、梁启超、章太炎、张季鸾等人的政治评论,就非常好看。他们中有的人恐怕不能算职业新闻工作者,但偶尔涉足时评,却满纸生辉。特别是梁启超、章太炎,堪称学界泰山北斗,读书之丰富,即使在高级知识分子中亦颇有美称。当然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先驱老中,也不乏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等大手笔、大学问家。举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说,追求知识、苦学不倦,  相似文献   
7.
一张报纸的面貌如何,反映了办报人的思想、业务水平。有一支业务精湛的编辑、记者队伍,反映到报面上来,报道和文章必定是高水平的。因此,要提高报纸质量,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要有一支业务上过得硬的队伍。而要培养一支过得硬的编辑、记者队伍,非要抓业务学习不可。钻研新闻业务,涉及的方  相似文献   
8.
一个新闻评论工作者对报纸上的楷体字往往有特殊的敏感。近一年,我开始注意《环球时报》(下称《环球》)刊发的楷体字——社评。一家报纸能够不间断地发表社评,没有足够的办报经验和高度职业化的团队,是很难做到的。也许是因为职业关系,我对评论作品比较挑剔。正如经常鉴赏佳茗,一般茶品很难得到  相似文献   
9.
因报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言论的分量、影响也因之而不同,这不言而喻。党报言论优势地位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种优势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倘忽视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一味迎合读者,“你愿看什么,我就写什么”,那是舍本逐末;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抱着“写不写在我,看不看在你”的消极态度,同样不能赢得读者,难以收到宣传的实效。 党报言论要旗帜鲜明,导向正确。宣传是一门艺术。要增强党报言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必须研究读者,服务读者,最终赢得读者。这是个业务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因而有必要从读者的角度,对提高  相似文献   
10.
“言为心声”。然而并不是心声发而为言者都能当“合格”的评论员。书同晒腹,帙过等身,自信驾驭新闻评论犹雕小虫的想法未免天真。你至少还得进行三五寒暑“官腔”学习班的专业培训,不然你就不会时时以政府某机关代言人的身份、用标准的新八股著文立说。你必须学会有效地抑制自己,思想、风格概不例外。一方面,你必须有无条件地转述、阐述别人见解的习惯,所有提法务求极其规范。比如,涉笔会议,所有辞令都是预先铸就的,不须创造。不论它“稀松”还是“紧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