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谈到报告文学,给人印象最深的似乎是这么几类:社会热点问题的描摹与剖析,如《阴阳大裂变》、《神圣忧思录》;知名人士(包括知名群体,如“女排”)和命运曲折者的艺术性传记,如《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大雁情》;突发事件和特殊社情、心态的文学报告,如《唐山大地震》、《心狱》;还有大量企业和企业家的创业史等等。在这几类作品的写作中,随处可见我们新闻界同仁迅疾的笔迹。但应该说,更为活跃的是文学界。许多  相似文献   
2.
母亲     
在编《民族文化结构论》这本集子的时候,常常想起我的母亲,要是她活着,今年已是80岁整。二十八年前弃我而去,她52岁,正好是我现在的年纪。  相似文献   
3.
我省商洛籍著名剧作家陈彦创作的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1998年创演以来,至今演出已逾400场,曾在北京、辽宁、贵州、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巡演,先后有70多所大专院校组织观看,并被陕、甘、晋、宁、江等省(市)十余家剧团、多个剧种移植演出逾千场。该剧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进步奖”金奖、第十一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特别是在“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一举夺魅,荣登十大精品剧目榜首,从而实现了陕西在该项目中零的突破。该剧为陕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为表彰该剧取得的巨大成就,继文化部于2006年12月奖励该剧100万元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又于2007年2月奖给该剧100万元。现刊发一些著名艺术评论家、作家、学者关于该剧的一组研究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4.
肖云儒 《今传媒》2003,(6):88-89
事情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两位早已过了偶像崇拜年龄的记者、作家,在传主原野本人并不支持的情况下,用一二十年时间追踪他、采访他,积累有关他的资料,热忱执著地要把他推介给传媒界的同道,推介给社会,而现在终于把他写了出来。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直陈对这个人的折服和“崇拜”,别人可以不明何以会如此,我却略知就里。我了解原野这个人,我们在陕西的主流媒体共事多年,算起来他还是早我两年的学兄。再往白里说吧,我本人就是  相似文献   
5.
多维交汇的西部文化与两极震荡的西部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和中华多维文化在中国西部交汇融合,形成了特殊的结构,走过了独特的历程,并与全球类西部文化同构。中国西部精神是具有主导倾向的多维精神,它在四个精神对子的两极震荡和辩证转化中和当代精神发生遥感  相似文献   
6.
我与国超,相识已逾二十年。他在渭南,我在西安,高速路虽然个把钟头就到,由于各自性格中的孤癖和时间分配上的吝啬,却一直疏于联系。专门的拜访简直想不起来是否有过,有时借会议、讲学的机会见了面,话也不多。要谈学问,这匆匆的一见如何能够进入?而除了学问国  相似文献   
7.
雪后,友人踏着一行足印来访。茗中,这位搞情报研究工作的朋友,提出能否搞“情报文学”的问题。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领域。我沉呤着,检索着脑海里有关这个问题的印象和资料,终于不敢妄言。据说日本的文学界已经承认了这个文学类别,而且见诸报刊。既如此,想来不会没有一点道理。只是以我的疏于涉猎,不得而知其中的具体情况。现在国内也有“法制文学”、“武林文学”一类的提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7日至8日,陕西省作协《小说评论》编辑部和陕西省科技情报所《情报杂志》编辑部在西安联合召开了“情报文学”研讨会。会上,省内数十名作家、评论家和情报工作者在一起,对情报文学的概念、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进行了有益的讨论。现将其发言选登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的榜首,使我忍不住拿起笔来写一写陈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眉户剧《迟开的玫瑰》评上了2006年国家和他的《玫瑰》。  相似文献   
10.
肖云儒 《新闻知识》2003,(11):19-20
事情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两位早已过了偶像崇拜年龄的记者、作家,在传主原野本人并不支持的情况下,用一二十年时间追踪他、采访他,积累有关他的资料,热忱执著地要把他推介给传媒界的同道,推介给社会,而现在终于把他写了出来。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直陈对这个人的折服和“崇拜”,别人可以不明何以会如此,我却略知就里。我了解原野这个人,我们在陕西的主流媒体共事多年,算起来他还是早我两年的学兄。再往白里说吧,我本人就是被他折服的人群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