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偿新闻”的危害大抵已经有目共睹.不然我们的“老记”们就不会把它当做职业道德的好坏来衡量、但眼下“有偿新闻”是否有所收敛,我看不能过于乐观.至少,“有奖新闻”之类的变相“有偿新闻”,在我们不少行业和不少部门还颇有市场,其同样影响舆论导向的客观公正.只不过,“有偿新闻”是新闻单位的“杰作”,“有奖新闻”是被报道单位的“创意”.  相似文献   
2.
不管怎么说,报纸的不断扩版,“周末版”、“星期刊”可读性的不断增强,终归是新闻界的一场革命。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报纸为了一味增强所谓的“可读性”,不惜篇幅在那里连篇累牍地大登特登明星的轶闻轶事。甚至一味围着明星们不断发生的婚变,离奇的多角恋爱,放荡不羁的性生活大作文章,连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炒来炒去。这样没完没了地把明星们的正史野史都不加分析地拿到报纸上展览,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  相似文献   
3.
屈指算来,“爬格子”也有十几年的“历史”。这期间,像诸多通讯员一样,苦辣酸甜都曾有过。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有偿新闻的走俏,关系稿的盛行,使得一些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大有“上稿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通讯员们每每聚在一起,总免不了对新闻界某些不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笔墨官司困扰着新闻界。一向被视为“无冕之王”的老记们,屡屡被推向被告席,且大多又以败诉而告终。先前,新闻官司多半是以失实报道引起单纯的名誉纠纷案,如今,你写批评报道,有人告你侵犯了人家的名誉权和隐私权,你写“抬轿子”文章,人家也同样告你侵权。甚至一篇杂谈,一篇随感,一篇内参,一张街头抓拍的老年晨练照片,也可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以至弄得那些潇洒的“老记”们不得不“顾左右而言它”。  相似文献   
5.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练达者,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也。换言之,也就是熟悉社会生活、熟悉人情世故。曹公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得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  相似文献   
6.
不管怎么说,报纸纷纷扩版后,“周末版”、“星期刊”的可读性不断增强,终归是新闻界的一场革命。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报纸为了一味增强所谓的“可读性”,不惜篇幅在那里连篇累牍地大登特登明  相似文献   
7.
当今,随着报纸的不断扩版,“周末版”、“星期刊”的可读性不断增强了,这是新闻界的一大进步。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报纸为了一味增强所谓的“可读性”,不惜篇幅在那里连篇累牍地大登特登明星的奇闻轶事。甚至一味围着明星们不断发生的婚变、离奇的多角恋爱、放荡不羁的性生活大作文章,连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炒来炒去,这样没完没了地把明星们的正史野史都不加分析地拿到报纸上展览,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 由于我们的报纸,对明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笔墨官司困扰着新闻界。一向被视为“无冕之王”的老记们,屡屡被推向被告席,且大多又以败诉而告终。先前,新闻官司多半是以失实报道引起单纯的名誉纠纷案,如今,你写批评报道,有人告你侵犯了人家的名誉权和隐私权,你写“抬轿子”文章,人家也同样告你侵权。甚至一篇杂谈,一篇随感,一篇内参,一张街头抓拍的老年人晨练照片,也可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以至弄得那些潇洒的“老记”们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的角度说,红花之所以娇美,之所以前人,之所以可爱。除自身的艳美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绿叶的相衬。倘若没有绿叶相衬,那么一朵红花孤零零地做立枝头,无论它有多么艳美,恐怕都很难让人感到美。所谓花好还需绿叶枝,讲的就是这么个哲理。实际上,绿叶与红花,“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相扶和相衬,倘若没有绿叶与阳光的光合作用,红花离开了绿叶的营养基因,那红花则诙不上什么色的花了。道理本来就这么明明白白。可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擅长”典型宣传的人们,却硬是弄不明白,也许,他们压根就不想弄个明白。在他们的妙笔下,凡开拓者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这个字儿,仿佛是我们某些记者的“专利”。如若不信,那就随便翻翻我们的报纸,看看我们的电视,听听我们的广播,诸如:“某厂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产量最高”、“价格最优”、“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等最为动听的溢美之词,可以说是充耳塞目。但每每闻悉这最常用的词汇,总免不了心里一怔:诸多之“最”,是否真可称“最”? 有人猜,那诸多之“最”,多半是记者随心所欲之作。只要不是宣扬同一类产品,似乎很少有人去追询究竟谁家堪可称最;就是宣传同类产品,似乎也很少有人去追询谁是真“最”,谁为假“最”? 只是日前在同一家全国性的报纸上,当我看到两则宣传同类产品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