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张謇与中国科学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铁权 《历史教学》2002,2(10):30-33
  相似文献   
2.
张德彝一生8次出国,他勤于笔耕,详述海外之"奇",从<航海述奇>到<再述奇>、<三述奇>,直至<八述奇>,在近代士人日记中并不多见.他的"述奇"日记记载了他在西方之见闻以及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涉及科技文明、社会制度、风俗民情等方面,内容颇为丰富.受各种因素所限,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看法在一些方面可能存在偏差,甚或谬误之处.尽管如此,他的"述奇"日记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珍贵史料,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上还是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4.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訇斋,托特克氏,满洲正白旗人。1882年,端方由荫生中举,此后历任直隶霸昌道、陕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端方一生历仕南北,总督一方,在晚清政坛显赫一时,于诸多事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据载,当时北京流传“北京旗下三才子,大荣、小那、端老四。”“三才子”分别指荣庆、那桐和端方。端方的幕僚劳乃宣这样评价他:“昼则接宾客,见僚属;夕则治文书。其治事也,幕僚数人执案牍以次进,旋阅旋判,有疑义随考核加谘取焉。谋虑即得,当机立断,未尝见其有所濡滞,亦未闻其事之有遗误也。”邵镜人认为,端方办事机敏老练,“尤有政治才,在满人中亦不多见”。严复称其为“为近时之贤督抚”。《清代七百名人传》和《清史稿》皆评价端方“性通悦,不拘小节”,“三十二年移督两江,设学堂、办警察、造兵舰、练陆军、定长江巡缉章程,闻益著”。与此相反,张之洞、费行简对端方颇有微辞。张之洞指出:“至谓端有学有术,则未免阿其所好,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建立的众多图书馆中,中国科学社图书馆作为近代民间的科学社团创办的图书馆,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文章对中国科学社图书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范铁权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02-1307
20世纪30年代初,随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科学救国"思想一度升温,科学化运动在中国悄然兴起。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拟定科学化运动的宗旨、方针和最终目标,在这场运动中担当了"旗手"的角色。而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等科学社团也积极配合,倾力投入,为运动的深入开展推波助澜。科学化运动促成了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一个高潮,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运动中亦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表明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科学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是戊戌维新运动中最富朝气的一个省份,学界对其研究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丁平一女士近著(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一书,为推进该领域的深入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湖湘文化传统是该书论述湖南维新运动的切入点。作者突破以往一般史著之常规,占用一定篇幅,从认识湖湘文化传统的内涵入手,力求探寻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湖湘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求新求变的变革精神、重践履重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卓励敢死勇为天下先的土风民俗”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  相似文献   
8.
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三兄弟早年留学美国 ,后加入中国科学社 ,对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积极向国人宣传科学 ,介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并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范铁权 《科学学研究》2005,23(Z1):45-48
科学名词的统一,直接关系到科学的规范化。早在美国,中国科学社就拟定了科学名词的审定计划。迁回国内之后,中国科学社积极参与国内的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中国科学社社员的倾力投入。  相似文献   
10.
信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问题,而且是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枢纽问题。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信仰与未来中国社会信仰结构的重组和变迁有很大关系。对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应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时镱.努力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