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首先,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节日庆典纳入保护范围,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传统节日有三大传统:反映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反映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体现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最后,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因此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保护是当前急迫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放 《文化遗产》2008,(1):127-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决定了传承人的认定原则。单一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从个体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声望两个向度考虑;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文化整体中切分重要文化环节,确定关键传承人。对认定为非遗传承人的对象不仅要有经济、社会的生活保障,还需精神关怀。当然传承人也应该自觉承担传承文明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4.
5.
龙晓添  萧放 《文化遗产》2016,(3):104-111
儒家礼仪文献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礼仪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仪礼》到《家礼》,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讨论丧礼、丧服的篇卷众多。这些经典的丧礼记述,成为丧礼知识传承的重要依据。《仪礼》化俗成礼,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礼仪制度。且成为后世制定礼典,传承礼制的基本依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不能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朱熹试将《仪礼》化繁就简,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儒礼,《家礼》又逐渐成为后世礼书的基本模板。《仪礼》、《家礼》作为儒家重要礼仪文献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丧礼书写特点:以"慎终追远"为丧礼的基调;以别亲疏、贵贱为制礼的基本原则;倡导有节制的、周全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6.
萧放 《百科知识》2007,(6S):45-47
城隍神是城市的守护神,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神圣空间。在传统中国上至京城下至地方各府州县都有城隍庙祀,城隍神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传统中国社会秩序,有两套体系加以保证:一套是现实的社会行政体系,以实际的政治运作,通过大大小小的官吏实现对社会的控制;一套是象征体系,以形形色色的神灵信仰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7.
《荆楚岁时记》作为岁时民俗志的开创之作 ,它改变了中国古代以《月令》为代表的政令性时间表达方式 ,以地方民众的岁时节日作为时间生活的节点 ,开创了民俗记述的新体裁。本书贯彻了民俗记述的实录原则 ,对民俗进程作动态的描述。将“月令”与“岁时记”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上层社会的王官之时与一般平民百姓的日用之时在文化性质上有着历时的差别与层位歧异  相似文献   
8.
端午直到今天仍是中国的传统大节,她被人称为“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我们从这众多节日名称中仍能感受到她的生命活力。但究其本源,端午并不是一个良辰吉日。端午作为五月五日的节名,就目前所见资料看,始于魏晋时期。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有如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0.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统一帝国崩解,礼法制度松懈;六朝人脱离了儒学藩篱,所以其性情得以发抒,其精神得以扩张,人们蕴蓄已久的创作活力与创作灵性,终于有了喷发的良机。民间著述蔚然成风,几乎“家家有史,人人载笔”。在自由、多元的著述风气之下,六朝人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融汇古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六朝学者推出了一批颇具建设性意义的文化著作。六朝人的文化思考与文化建设为中古中国文化传统的更新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素有私家著述尤其是私家著史的传统,但在汉魏以前,私家著述只是官家的补充,私家撰史有时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