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韬生卒日期补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所刊“王韬卒年月日考实”一文,运用《申报》材料,以证王韬死于1897年5 月24日之不诬,读来受益匪浅。唯文章所用材料仍属间接,而对王韬辞世之日期,史料本有明确记载。今拟踵武前文,稍事补充,俾资完善。疏漏之处,请方家察而教之。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成倍增长,以往单纯的以传授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风光不再。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矛盾和困惑,许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为能力和素质教育而呼吁。以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注重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日渐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近十余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国当代史》教学,为了更好地体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思想,我在教学中谨慎地采取问题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现将这些体会写出,恳祈识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现有各类新闻史著对《循环日报》创办者问题的叙述多模糊不清,甚至存在明显讹误。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未能深谙《循环日报》的创办由来和不明了中华印务总局与《循环日报》的具体关系有关。集参股资助团体性质和从事实际印刷业务于一身的香港中华印务总局是《循环日报》的创办者,也是《循环日报》的实际股东和领导机构。而作为发起和参与创办《循环日报》重要当事人之一的王韬和《循环日报》之间,只是一种聘任关系。以往笼统提王韬创办《循环日报》的说法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的评价问题是近代史研究中有分歧的一个领域。对袁世凯的评价,不仅关系到袁本人的历史形象和地位,而且关乎对清末民初整个历史走向的总体把握。如果重温一下八十多年前活跃于民初政坛的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评价,或许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历史上的袁世凯不无裨益。一、梁袁关系说到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评价,不能不考察清末民初梁袁关系的变化。事实上,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评价,是随着梁袁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大体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近20年的时期,梁启超经历了由“仇袁”到“和袁”再到“反袁”的变化过程。“仇袁”最早可以追溯到维…  相似文献   
5.
创办初期的<循环日报>,其版面设置并不固定.一是临时性的栏目设置较多,二是与同期香港其它华文报纸相比,明显偏重新闻版面.1875年以后,<循环日报>版面才基本固定在"选录京报"、"羊城新闻"和"中外新闻"等栏目,且新闻版面整体上相对缩小,由初期的新闻版面约占总版面的45%左右下降至30%左右.较为强烈的正统意识以及比较...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译介西方自由观念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译述自由观念过程中除比较忠实地遵循穆勒关于自由的原义外,还有一些自己的创造,诸如以“自繇”取代自由,并以“群己权界说”界定自由;借用“特操”这一传统术语以强调“个性”和“个体自由”的价值;提出并运用“国群自由”这一概念,重视其现实功能等。这些诸多创造,虽留有对传统儒学依傍的痕迹,但主要却反映出严复对西方近代功利主义自由学说的融会贯通。严复对西方自由理念的把握不是局部和细枝末节的,而是整体和系统的。因而那种认为严复在译介自由观念时割裂了穆勒《论自由》的本义,并进而认为,正是这种对穆勒原义的背离才导致了自由主义的观念在近代中国失败的说法,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