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董上德 《文化遗产》2007,(1):113-120
本文对"互文性"的概念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是相关文本之间的"对话",并以流传民间的"游龙戏凤"故事作为研究个案加以论证。作者考察了不同版本的"游龙戏风"故事,这些故事文本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游龙戏凤"故事在不同的文本中并非是简单的重复,它们构成的"互文性"值得关注;它们之间无形的"对话"关系反映出民间的不同心态在交汇和碰撞。  相似文献   
2.
董上德 《文化遗产》2010,(1):66-71,157-158
同一母题之下的系列故事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个母题可以"孳乳"出一系列的故事,而这一系列的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又可以"转化"出不同的叙事样式;这样的"转化"往往以"捏合"为主要手段,而"捏合"又不是随便的"编造",它必须与特定的叙事样式相适应;所"捏合"出来的故事必定被特定的叙事样式"格式化"。于是,同一个故事被一次一次地"格式化",就产生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叙事样式。不同叙事样式的故事尽管来自同一个"祖宗",由于编故事的人谙熟叙事样式在同题材格局内的转化机制,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各有不同的面貌,具有"陌生化"的效果。这是同一个"故事"可以生生不息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古代小说史专题研究》,开设于1987年,当时,它是中文系的“古代文学系列选修课”之一,与《散文史研究》、《词史研究》、《戏曲史研究》等课程并列。笔者从1987年起承担《古代小说史专题研究》一课的教学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摸索中逐步明确了这一课程的思路、特点和格局,构成了关于这门课程的基本设想。兹就这一设想的大体内容,略抒己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4.
传奇作品《大造化》,今存清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由于稀见的关系,学术界对此传奇似乎尚欠关注.本文对作品的抄写年代、抄本面貌做了辨析,又对其故事结构做了认真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认为剧中的岳家小将故事既是民间英雄崇拜观念的产物,也是“宗法制度”背景下民间大众意欲延续英雄的家族荣耀的文学想象;并指出《大造化》的故事形态显得相当特别,它既不是纯粹的岳家小将故事,又非纯粹的婚恋故事,不按像李渔那一类戏曲作家的惯常结构手法来构思全剧,在此“不拘一格”构思的背后隐含着清代前期民间剧作家对“后岳飞时代”的某种独特认知.  相似文献   
5.
中山大学戏曲史学科的主要开创者王季思、董每戡二位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分别对二位先生的治学情怀和晚年进境做了回顾与分析。王季思先生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学者,他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之中,其历史意识和现实感受相互对应,在这种"对应"里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并获得自己与现实的"联系方式"。这是他跟一般的书斋学者的不同之处。董每戡先生晚年致力于建构"戏剧阐释学",将文学性与演剧性融会贯通是其"戏剧阐释学"的一大基石,而在"阐释"的同时保持与研究对象展开"对话",则是其"戏剧阐释学"的"机趣"所在。他的《五大名剧论》就是其"戏剧阐释学"的最重要成果。二位先生共同为中山大学的戏曲史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础,指明了学术方向。在今天看来,他们的学术贡献是互补并存的。  相似文献   
6.
梅妃形象是民间流传的李杨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存在,缺少了她,李杨情缘中的戏剧性张力则会大为削弱。本文考察梅妃故事的形成,认为它不仅仅是某个文人的创造,而有其层累性的生成过程:其故事形态起源于天宝年间宫女的"口述历史",由"口述历史"转化为民间叙事,在民间叙事的基础上,经由文人写定,并于其间添补进一些文人叙事的成分,于是构成了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人物故事,梅妃形象的内涵因而具有复合意义,并对后世同一题材的叙事作品尤其是戏剧产生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代学者兼民间文艺家冯梦龙是一位"穿行"于大、小传统之间的人物。其《古今谭概》是一部具有"美刺"内容的著作,并未脱离"大传统"固有的"美刺"风尚,有与"大传统"相一致之处。同时,对于具有不良因素的"大传统"的一些衍生物,又有着自身的观察角度,其思想意识不背离民间立场,也不背离读书人的良知。此乃《古今谭概》最是耐人寻味之处。就书中文体类型来看,虽有摘录体、笑话体、实录体之别,但其共通之处是各有不同程度的"笑点",各有一定的故事性,各有渠道不一的资料来源,这些因素"复合"在一起,构成了颇合"街谈巷议"传统的话语体系,书里的文字因而颇具"小说意味"。冯梦龙作为一位十分熟悉小说文体的民间文艺家,运用其对通俗文学的丰富学养,将"古今"的故事"碎片"做了有"意味"的整合,成此别具一格的《古今谈概》,体现了大、小传统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董每戡先生是中国戏剧学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就戏论戏”是他的一个核心主张,回顾中国戏剧学走过的漫长路程,要是明白曾几何时“曲学”一统天下,要是知道高明如王国维尚且与传统“曲学”拉不开距离,就可以深感董每戡的“就戏论戏”意涵丰富,具有方法论意义,且对于戏剧批评和戏剧创作均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对董每戡“就戏论戏”的意蕴及其阐释剧本的着眼点做了梳理和申论。董每戡阐释剧本的着眼点已经成为我们今天谈论戏剧的“公约数”,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