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举世瞩的的海湾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国内愁云密布,人们对美国开战与否议论纷纷,在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所做投机生意的大亨们更是忧心如焚。然而这个时刻却是美国舆论界,特别是民意测验机构大行其道的“黄金时间”。今年1月4日,盖洛普公司同《新闻周刊》合作对美国武装部队是否向伊拉克开战以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这一专题作了民意测验。调查结果是61%的人认为应该开战,39%的人认为不应开战。海湾战争刚刚爆发时,美国军方对战果的估计过于乐观,新闻媒介似乎也是报喜多,报忧少,一定程  相似文献   
2.
6月中旬,地处高原的德黑兰城却溽暑蒸人。在城北的独立大饭店的会议大厅里,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60多个国家,以及亚通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200多位代表不顾炎热,正兴致勃勃地讨论不结盟国家如何加强新闻合作的具体方案。这是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举行的第6届全体会议。应不结盟国  相似文献   
3.
金秋十月,北京明丽的阳光和娇艳的鲜花等候着有史以来第一位访华的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到来。四百年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了与中国通商,委托航海家携带她的亲笔御书向中国明朝的万历皇帝致意。然而,波涛汹涌的大海吞没了那位使者和那封至关重要的函件。至今,御书副本还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内。沧海桑田。如今,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得到  相似文献   
4.
理查德·尼克松去世了。 我在北京观看了他葬礼的电视报道实况。那天,在他的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雨后天空黯然。总统图书馆旁的玫瑰园里,百草凄然。当葛培理牧师悲痛地宣布一个生命逝去时,这位在中美关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访华时的情景浮现在我的眼前。 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轰动  相似文献   
5.
坐在我面前又高又瘦的索尔兹伯里,须发眉毛象一片片秋霜,银光闪闪;深邃眼睛的周围,皱纹如车辙,他为采撷人类社会有历史价值的花朵,留下深深的烙印。在他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有过多少成功、失败?又有过多少欢乐、苦恼和沮丧?且听他对笔者娓娓道来。今年四月到六月,索尔兹伯里为了撰写《新长征》,从中国的北方来到山东、河南、上海、广西等许多地方,看了工厂、油田和农村,采访了成百名各方面的人士。在这两个多月里,我与索尔兹伯里多次见面,同他一起进餐,进行过长谈。  相似文献   
6.
六月的西欧,山青水秀,百花吐艳。胡耀邦总书记在这景色迷人的季节首次访问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起各国舆论界的广泛重视,国内各新闻单位也派遣了27名记者协同驻在国记者充分报道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路透社专门发了一条消息介绍中国记者团,对每一国家有40多名中国记者参加采访感到惊讶。  相似文献   
7.
元宵节后的几天,500多名各国记者云集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宽敞的宴会大厅成了为报道布什总统访华而设的外国记者新闻中心。在这里,往日觥筹交错的热烈情景一扫而尽,代替它的是记者们打长途电话的声音、打字机声和叽叽喳喳地频繁交谈声……在华丽璀璨的吊灯下,摆着40排铺着白布的长桌,每张桌上都有一台国际直拨电话。大厅两旁是两台大型彩色电视机,播放着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不少记者正在电脑打字机上写稿,有的则在翻阅新闻中心提供的一摞摞新资料,有些则三三两两在议论、评价某一场活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和波兰等几十个国家的记者,在紧张地工作。他们利用各种最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包括卫星地面站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航 B2406号专机从平壤顺安国际机场起飞,在白云上端飞行着。在访问朝鲜后的归途中,江泽民总书记正在同随团采访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记者交谈。他同大家一一握手,感谢大家访问中不顾劳顿和紧张完成了报道任务。他见到新华社摄影记者李生南时高兴地说:“咱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确实,总书记同记者们建立了友谊。大家觉得他对记者  相似文献   
9.
九月末,金色的夕阳余辉射进中南海紫光阁,挥洒在华丽的两米多高的景泰蓝花瓶上,彩光四射,斑斓耀眼。紫光阁内的三张绛紫色沙发周围,放着80年代最先进的摄像机和录音设备。68岁的赵紫阳总理今天要在这里接受外国记者的电视采访。采访赵紫阳的汤姆·布罗考,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和节目主特人。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经验还是从才干来讲,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都是美国本世纪最优秀的记者之一。”这是美国作家戴维·哈尔伯斯坦对索尔兹伯里的评价。一个记者梦寐以求的普利策新闻奖并不能说明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倒是人们对他作品的赞赏,却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欣慰和乐趣。特别是他那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以下简称《长征》),给人以激励和启迪。索尔兹伯里在写完震撼世界的中国25000里长征的著作之后,现在正为撰写《新长征》紧张地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