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读完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后,我还想再看几遍的,不是其中的哪一篇文章,而是封二上的组照,“爱‘轧闹猛’的上海人”。久违了,新闻照片! 刊登一些优秀的新闻照片,是《新闻记者》以往的一贯做法。这些年来,杂志上配文式的照片数量逐增,但独立式的新闻照片,其数量实在是少而又少。加大图片存版面上的份量,这在报界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作为一家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一流新闻刊物,经常(每期有更好)刊登一些优秀的新闻照片,请作者谈谈拍摄经过和体会,让局外人土评说照片的得失,这个要求我想不过份吧。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不可把话说绝对,要留有余地,这是一些新闻理论文章中常提到的。但是,一好百好式的报道在报纸上并未绝迹。自从优化劳动组合的理论被提出来后,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都说这是“削减冗员、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活力、发挥人的创造力”的好方法。有些报纸还宣传了某某厂实行优化组合后效益直线上升,“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的喜人局面。  相似文献   
3.
钱江轮渡,是萧山进出杭州市区的第二通道,每天过往车辆、行人无数。然而,通往渡口的短短640米道路,一直坑坑洼洼,行人经过时雨天溅身泥浆、晴天蒙层灰尘。今年7月底,我写的一则来信在《杭州日报》刊出后不出3个月,这条长期无人过问的道路得以修铺一新,行路舒坦多了。我写的稿子不多,而其中信所占的比例不小。当我看到我写的信并非徒劳,我为自己尽到了一个通讯  相似文献   
4.
我刚开始写稿时,写来写去都是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便认为通讯员活动范围小.所见所闻有限,“产量”自然无法和那些“满天飞”的专业记者比。不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感到,通讯员尽管不具备记者的有利条件,但是可以借鉴专业记者的采访方法。 1987年“五·一”节,我骑车去杭州的途中,看到在一条“义务便民服务”的横幅下,一群个体户正在为附近群众修理钟表、自行车,裁剪服装。凭着新闻敏感,我想这件事可能有点新闻价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课堂练习的时间几乎占半节课以上,但现实中课堂练习的"质不高、量偏大"困扰着我们.近几年来,我围绕"有效练习"的核心价值,在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实施中探寻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从而实现真实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相似文献   
6.
业余写稿4年,受领导和同事的“器重”,有喜有忧,且忧大于喜。比如,某校某个班级在去年风波平息后开了个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郑重其事地让我报道一下,还找来党支部书记给我布置任务。说真的,此事虽好,但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去衡量,就连厂报也上不了。最后,挖空心思地把政治课的形势教育、共青团和少先队与此有关的活动都放了进去,勉强凑成一篇综合性消息,才皆大欢喜。除此之外,植树节种了一二十棵树、儿童节搞了  相似文献   
7.
眼下,报纸舆论千篇一律的现象较以前少了,对于某个重大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各抒己见。报纸上开始出现“舆论不一”,这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