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张行业报,靠什么取胜?《检察日报》的文艺性专版《市井》开办以来,按照《检察日报》的特色来打造版面的个性,注重关注法制建设中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以艺术的方式,补充法制报道的某些不足,将思想的触角伸到较深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市井》专版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成为《检察日报》的一个品牌版面,从而提升了整张报纸的竞争力。读读这篇文章,对如何办好行业报的栏目和版面,会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针对学界鲜少关注的近代早期来华西人利用报刊进行知识传播这一议题,从媒介与知识传播的视角,以早期来华西人群体成立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为考察对象,探究19世纪早期来华西人如何利用在华中文外报撬动中国传统知识生产与传播格局,分析西学“有用知识”对晚清知识架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时期的副刊编辑寻求编辑方式的创新,通过设立一些编读互动栏目,为读者构筑活跃的话语空间。这些副刊往往抓住关系时代走向的重大议题,凭着理想为时代发出声音,充当文化启蒙的社会角色,在传播新文学、建构国人现代文化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晚期在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晋源西报》(Shanghai Courier and China Gazette)与《上海文汇报》(The Shanghai Mercury)等英文外报,以其有关"中国国民性"的评论与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英文外报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的生产机制,梳理与分析这种知识话语所呈现的媒介图景,探究这种知识话语生产内在逻辑、价值立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谢庆立 《青年记者》2008,(10):94-95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初步形成了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按这一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本文把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此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1897年第一张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张《消闲报》问世,到目前报纸副刊形态的多元格局,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报纸副刊走过百余年的发展道路。百余年来,报纸副刊以其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丰富大众精神生活,推动思想文化革命,传播新文学,已经成为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  相似文献   
8.
现代受众理论认为:受众作为解码者其主动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受众信息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电视受众的主动性新探》一文,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受众主动性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认识,从“超越文本的约束力”、“主动的抵抗性”以及文本艺术品质的判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一些观点新颖独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视角,考察19世纪在华外报和国人报刊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个案,揭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新型知识分子的生成问题。19世纪的在华外报是一部分传统文人转化为新型知识分子的基点,外报为新型知识分子告别传统政治体制、保持人格独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外报传播的西方文化具有启蒙作用,建构了新型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同时,国人报刊的兴起,为新型知识分子自由发言的平台,他们尝试利用现传媒掌握话语权,引领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0.
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有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歌词翻译具有与一般翻译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译者将英文歌词译为汉语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歌词原文的主题思想、文学特征和音乐特征,并让译文跨越英汉双语语言与文化的阻隔,感动汉语的读者或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