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研究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文化制度、历史情境、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本文在对《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的评介中认为,我们应当试图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现象.以此来证实曼海姆预言的历史——社会进程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为,从芝加哥学派到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从研究立场到研究问题,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偏移。两者都站在实证主义的立场,探讨媒介对民主社会的运作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其已经产生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之中,构建自己的社会理论。二战以后,以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的效果研究,更多继承的是杜威的思想而非李普曼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关注从1949年《华商报》对新闻自由的讨论到1952年上海私营报纸成为改造对象的过程,追索新民主主义理论中辍时期中共新闻政策与新闻界知识分子思想互动的情境。研究发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中辍是中共新闻政策从允许多元讨论阶段进入到进行私营报纸改造阶段的转折点。它一旦被放弃,私营报业的存在就受到质疑并走向消亡。中共新闻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新闻界知识分子对之的干预和影响的能力随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逐渐被替代而减弱,其与中共政策制定者协商的空间也因之缩小。  相似文献   
4.
熊壮  贺碧霄 《新闻记者》2012,(10):71-77
市场化改革给新闻业带来了重大而微妙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我国传媒人职业规范的严重缺失。本文尝试从失范理论的角度切入这一现实问题,在对经验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展现这一现象背后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个体从业者对此的适应性类型。最后,强调了基于哈贝马斯交往伦理理论的"道德即责任"的传媒责任模式来看待职业规范缺失问题在研究策略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以来,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一直是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就目前看,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前途依然不明朗.文章以《今日美国》(USA Today)为例,考察其报网融合的进程,分析一报一网的并联式组织结构存在着的各种矛盾,指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旧媒体部门均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考察1949年至1952年间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对新闻从业者的整编改造,探讨该新闻教育机构在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与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人事整编中,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发挥了临时接纳和改造旧有新闻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华东新闻学院成立之时,其学员还不具备"国家干部"身份;而在第二次整编之时,私营报业的旧报人是"国家干部"的观念,在上海新闻学校成立之前,就已经在思想改造的过程之中被提出和贯彻,并成为这一群报人的新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祀祭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繁缛的礼节仪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丧葬制度以礼教符号为载体,将个体的哀痛情感内化为文字以试图对死亡这一永恒概念进行审视和对话,通过礼教来对吊祭程序进行点缀,使得丧亡的个体生命在“礼制”层面上存活于吊祭者内心成为了可能。家奠是诸多祭祀仪制中的一种。它受到“昭穆制”与“祭不越望”观念的影响,对它起源与仪制程序的考证,可以探求古人在祭祀中的细微心理,从中可以得出,家奠弔祭仪制应当是诸多繁杂礼仪中个体情感最为真切的一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高度提炼出家奠弔祭的一般程序,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生死哲学的探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