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被人称为继蒸汽机、发电机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美国一位未来学家托夫勒,将它形象地比喻为“第三次浪潮”. 在这“第三次浪潮”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向所有的读者提醒一句:朋友,你的读报方式也受到了挑战! 难道,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读报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了?是的,这不是危言耸听. 持续进步的轨迹报纸,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处在变化中,尽管这种形式上的变化有时是极其微小而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当梁启超在上海所办的《时务报》风行全国时,另一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津主持的《国闻报》,则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报纸。两报的言论,一时间南北并峙,遥相呼应。当然,严复的主要成就在于翻译西方学术名著,向国人介绍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但这位著名翻译家早年也曾吹响报刊评论的号角,在舆论界发出过巨大的声响。严复,字又陵,又字几道,“是一个十九世纪末  相似文献   
3.
从思维方式看,一般的论说文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毛泽东同志的报刊评论作品,亦不例外。它们不仅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严格地恪守形式逻辑的法则,而且能够依据辩证法原理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更是辩证逻辑的典范。这一点,尽人皆知,毋庸赘言。本文所要论及的,是毛泽东的报刊评论写作所反映出来的形象思维问题。  相似文献   
4.
要善于用报     
用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我们面前,有着许许多多用报的典范。革命导师马克恩,就是一个勤于用报的人。他一生的重要著述,几乎都与利用报纸有关。其中著名的《法兰西内战》,便是他在半个月的时间里阅读了巴黎公社时期的大量报纸,从中摘录了许多资料才写成的。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写稿,也大量引用了《人民报》、《泰晤士报》上的材料。马克思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资本论》,同样引用了不少来自当时资产阶级报纸上的资料。在这方面,列宁也有着相似之处。他的《帝国主义论》等著作中,就有不少地方是利用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5.
中华古国,文人辈出,华章绚烂,尤其是论辩文,源远流长,代有名篇。这种“其源实出于孟庄”的论辩文体,在“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确立后,被各代政治家、思想家用于抒发政见、探求真理,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然而,在古代报纸上,却始终未曾出现论辩文章,或者说是评论文体。从唐代起,古代报纸开始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  相似文献   
6.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地区,“报禁”是耳熟能详的新闻术语。一些新闻界人士认为,“报禁”是“新闻自由”的宿敌,它的存在,对当局一向所标榜的“民主政治”实在是一个莫大的嘲讽。台湾“报禁”之由来,可谓年长日久。1949年,当陈诚、蒋经国受蒋介石委派先赴台湾“主政”时,就对新闻界  相似文献   
7.
一个应该解答的疑问坦率地说,本文的题目来自于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李普曼?”对于李普曼其人,中国的新闻界并不陌生。这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有华尔街“智囊”之称。他长期担任《纽约先驱论坛报》一周两次的“今日与明日”专栏特约撰稿人,又与《纽约时报》辛迪加合作,由该报将他的评论供给国内外各地二百五十多家报刊,左右舆论,名震遐迩。随着对他的新闻评论业绩的了解,有人很自然地提出了上述疑问。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     
“报章体”作为一种新文体,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属物,在它的身上同样折射着整个时代的光影。在一个新旧冲突和交替的时期,对于新思想的追求和阐扬,必然会碰到扬弃旧形式的问题。梁启超的评论比较集中地显示出文体的新旧变化.说明他在这方面的思想更为解放,步子迈得更大一些。但是还应看到,当时其他一些报刊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     
王韬长期僻居香港,《循环日报》的评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声微音弱,对内地影响不大。而内地报刊的评论,内容不是《西学原出中国考》就是《中国宜亟富强论》,互相抄袭,陈陈相因。而且,体裁上与科举试题类同,篇幅必须凑足一千二百字左右,即便意竭词穷,也要铺陈到这个字数。更有甚者,每逢省乡试之年,各报都要延聘已中科举之人拟作闱题文,代替“论说”刊出,教人破题,预习八股。评论文坛的这种陈腐气息,直到以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评论为代表的“报章体”问世,才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0.
评论的读者不多,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改进评论写作,也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报刊评论在思想内容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前提下仍然不能有力地吸引广大的读者,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少作者在写作时忽略了论证的技法。长期以来,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作者撰写报刊评论总是瞩目于主题、立意、思想性,即便考虑到表现形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