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著名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曾对电影文学的结构作过一个颇形象的说明。他认为小说的结构是一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方式,意谓它的结构基本上是直叙的、连贯的、细腻的;电影文学的结构是一种“一、三、五、七、九”的方式,意谓它既是跳跃的,但又必须是连贯的。这话形象地说明了我国传统小说与电影在形式结构上的不同,可谓通俗易懂,切中肯綮。但是,对于最具现代意识现代风范的鲁迅先生来说,这话又很不合适,鲁迅是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人,他的小说更多地注入了现代品格,他对旧小说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革新实践,表明了一种对于传统文学坚定  相似文献   
2.
如今,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对"梗"的创作与传播上.随着网民们对"梗"的不断使用,"玩梗"行为已经渗透到网民们的生活方式之中逐渐形成了"梗"文化.本文以B站(哔哩哔哩)虚拟社区中"梗"文化为例,发现其在实践中不仅呈现出戏谑自嘲的特点,而且通过拼贴、同构、戏仿的方式也表现出典型的亚文化风格特征."梗"文化在社交媒体扩散传播中,凭借可以消解乏闷、进行印象管理、引起情感共鸣等内在动因而被大众接受与认可.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省中语会曾举行过一次大型中学语文教学观摩会,各路高手汇聚一堂,竟相试能逞才,老师们讲的有板有眼,学生们课堂反应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热热闹闹。一句话,大会开得很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归园田居(其二)》对诗的主题的归纳不当。其理由是:陶渊明的归隐不是自愿的,是无奈的选择;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灾害的忧惧;“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中有一个痛苦挣扎的抉择过程。可以说,宁静澄明的田园风光后面,蕴藏着诗人的不安与无奈。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谁? 这是近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回答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小时候,淘气的鲁迅是亲邻眼中的“胡羊尾巴”;成家立业以后,发妻朱安和“小朋友”们敬重而又不乏亲切地称他为“大先生”;《两地书》时期,鲁迅内心深处最温柔的一面被唤醒,并外化为可爱的“白象”;他不修边幅,常常是一副蓬头模样示人,所以,在朋友圈子里又有“猫头鹰”的绰号;透过鲁迅异类而充满反抗性的文章,瞿秋白发现他是喝着狼奶长大的“莱谟斯”;在自题诗中,他甘愿做一头俯首劳作的“孺子牛”;在崇拜者眼中他是旗手、战士、先驱、导师、革命家;在敌对者眼中他又变成“世故老人”、“持矛把盾”的好斗者、以骂人为乐趣的无聊“小人”、“掮客”、“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可以说,遵循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迁延流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的不同侧面,鲁迅的“影像”一路如走马灯般“播撒”、“延异”,也充满了层层叠叠的矛盾、悖论与谬误.  相似文献   
6.
世俗化是鲁迅《故事新编》对历史文本重写的独特处理方式,也是他透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鲁迅将那些具有文化原点意义、被历代典籍不断复写而神圣化了的神话、历史人物,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放逐到世俗的语境中进行勾勒;在这一过程中,世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成为神圣们"降落人间"的重要"着陆点",世俗场景中的"围观"成为他们"降落"后时时面临的尴尬处境,这些都顺理成章地成为鲁迅重写历史的着力点,并由此实现对传统文化精英及历史原典的层层阻击,从而还原被遮蔽的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故事新编》研究无论在学术观点还是研究方法上均取得长足进展。学术观点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其文体独创性、创作方法、历史地位等方面的把握;研究方法的更新则体现在文本的文化研究和形式研究相继兴起成为研究的主导范式,融二者之长的诗学研究在个别研究者手上趋于成熟,后来居上,实证精神得到更多的重视。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故事新编》文本创造的先锋意义,对其以后研究及其他文本的研究均有鉴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般以为,鲁迅《起死》的文体袭自巴罗哈的《少年别》。实际上,它深受来自前叙事——明清庄子“叹骷髅”戏的影响。因为《少年别》可视为拟戏剧的“对话体”,它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物;而《起死》却多有超越,是一部荒诞有趣的游戏“闹剧”。作品对“叹骷髅”戏的重构过程,也是鲁迅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起死》也得以成为一部融合了写实性、游戏性与荒诞性于一体的现代戏剧体寓言小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