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美感的产生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对象分为“可以直接见出功利作用”和“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作用”两种类型。前者起初是功利性的因素引起人的快感,在欣赏功利性事物的过程中,事物的样子在人大脑皮质上的视觉区和快感区之间建立了联系,引起原本由功利作用引起的快感,这就是美感;后者在于人类潜意识存在的某些先天本能和后天需求,这种潜意识本能和需求以事物的形象为满足条件,当事物的样子满足了这种潜在的需求时,人虽然没有欲望满足的意识,却有欲望满足的快感,这种莫名其妙的快感就是以往被称为“纯粹美”的事物引起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新文科的概念及产生背景,探讨了新文科视野下民办本科院校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提出了专业建设新思路。结合新形势,打破专业壁垒,在课程设置方面融合传统文化,提升艺术素质、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巧妙设置"嵌入式"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新工匠"精神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美育化是将美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动态过程,其核心是推行情感教育.而大学语文作为文学与文化的载体充分显示出情感性的特点,所以,美育化思路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有效途径.以美育理念为指导,美育化的思路可以全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本领域,美育实现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真正走入了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师范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培养目标是教师.师范教育的关键,应是缩短"学生"与"教师"在观念和本质上的距离,最终完成两者基本素质的统一.具体到语文教学,就是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师范生的语文教师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沧海桑田,又留下多少留学辉煌!1978-2013年,中国总计送出了300多万留学生,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这个数字比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人口还要多得多!概言之,从1872年中国首批幼童赴美留学以来,中国的留学大潮潮起潮落已波及3个世纪,跨越140个春夏秋冬。在此期间,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学大潮也时伏时起,但波涛汹涌始终不息;而且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间,中国美学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转型期。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学,又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当代审美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而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的缺陷。在文化工业的压迫下,美学已不再是单纯探讨“美”的学科,“丑”大量地涌入艺术殿堂,丰富了艺术现象。显而易见的是各种“伪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视听世界,在大众的非理性精神思考下,这种对“伪美”的追逐是一种审美短视的行为,从它背后透露出的是大众异化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7.
神话是一种原始文化积淀,是各个民族在发轫时期的精神遗存,神话的产生、发展,演变都具有各个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是两种不同文明培育出来的,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课本中有“词的活用”的有关提法和例句,那么,究竟是“本用”还是“活用”,是“词的多义、兼类”还是“活用”,“名词用作状语”是不是词类活用,以及如何看待词义的古今差异等问题,均需认真对待,中学言教学中应该慎用“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9.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接受中的个体思维差异无时无处无不存在着,因此,对艺术接受美学理论及艺术接受阶段的研究富有价值.艺术接受思维可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完成四个阶段.艺术接受中的思维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个体思维差异对艺术接受有明显影响,且对艺术创造富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散文能自成一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散文充满了真情,且仅仅关联生活,始终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无论是对地域风情、平凡事物的赞叹,还是对生活哲理的揭示,都渗透了他对美的一往情深,从而使他的散文有着浓厚的美文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