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萧颖士与李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留下了不少古文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涉及到他们的政治活动:一是政治追求;二是有关前朝的政治评论;三是唐朝的相关问题。就文学性而言,体现政治追求的古文当推第一。他们在政治追求上往往做出二种表现:一是干谒官吏,二则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感,而这种表现通常呈现在比较平实质朴的古文里头,用骈文的较少,而且从这里还可以看出文体改革创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讨论唐代古文家的文体时候,往往把焦点集中在韩愈与柳宗元身上,许多学者从韩、柳古文中寻找文体革新上的发展轨辙。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除了韩、柳之外,也有不少唐代古文家对文体革新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在韩国学术杂志《中国语文学论集》中发表"元结在文体革新上的表现及贡献——以山水记文及山水铭文为主",介绍了韩、柳之外较受重视的唐代  相似文献   
3.
这篇论文的重点有三。第一点,韩愈《圬者王承福传》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借泥水匠之口来劝诫"做官的有钱的士大夫"的没落;另一方面就把"君主"的本性比拟于圣人,进而将君主的地位提升到圣人之处。第二点,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借郭橐驼之口来批评百官的扰民政策,而且把种树的道理对比于做官治民的道理;同时将郭橐驼比喻成君主,强调君主就像郭橐驼一样具有圣人般的本性,成为"德在人者",以便推行爱民如子的德政。第三点,前人谈到双重主题的时候,往往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认为它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而这种形式的双重主题结构不仅有批判与歌颂之间的矛盾,还有两个主题之间的冲突,最后造成了读者在理解上的吊诡;但韩愈与柳宗元笔下的双重主题形式不但没有两个主题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可以达到"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的文学观,这或许可视为一种新型的叙事策略,也可当作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功因素所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