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我的记忆中,1968年是我们白水知青空前自由、轻松甚至充满欢乐的一年。那一年,大规模的“文革”已经结束,全国大规模的知青下放已经开始,我们没有什么心理不平衡的。看着那些“嫩知青”们与家人离别时抱头痛哭的情景,我们这些“老知青”内心既有同情,又有些暗暗高兴,觉得这一来大家都一样了。一切理想都成了泡影,一切道理都成了空话,一切认真严肃的姿态都成了熏制过的、挂在腊味店里出售的“板鸭”。政府每月用50  相似文献   
2.
新保守主义的理论与情感──评胡国亨先生《独共南山守中国》邓晓芒香港学者胡国亨先生在其近著《独共南山守中国》中,开宗明义便提出:“要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要恢复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XI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然而,...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中国没有爱智慧之学,只有智慧之学,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而利用智慧。古希腊爱智慧是一种精神的生殖力和创造力,是以闲暇和惊异为根源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对人自身的本质的追求。哲学就是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生命的价值的反思,而未知死,焉知生?所以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意义,这意义是绝对个体化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的道德底线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传统的血缘亲情原则和家族等级原则,它在当代的陌生人社会中已经暴露出了极端的不适应,成为官员腐败、环境污染、毒食品泛滥、以邻为壑等丑恶现象的文化根源和心理上的护身符,也导致了中国人在面对国际社会不能通过能效谈判达成共赢。这种不适应,主要在于中国传统"三纲五常"、"五伦六纪"的族群狭隘性和自然情感的非理性、无反思的本性,它妨碍我们接受国际通行并在正常的公民社会中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普世价值原则,总觉得那种原则是某些敌对族群的阴谋诡计。所以,我们今天除了在制度改革上要进一步深化外,还必须花大力气在思想意识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用人所皆有、人所固有的理性思维重建我们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5.
本从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两个核心要素的矛盾分析出发,探讨了古希腊精神哲学从智派到苏格拉底思想发展的内在的精神动力,指出其在依靠这两大要素超越了自然哲学之后,由语言逻辑和自由精神双方各自的“自否定”原理而一步步走向辩证法和神学的必然性,澄清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主体自身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西方精神对我们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大趋势,而全球化的另一层涵义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呢?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本体基础,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的核心精神:自由和理性,这应是我们学习西方的核心内容,现实存在中的不足,不是当今时代与传统化断裂造成的,而是缺乏中国特色的自由和理性精神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问题不是某一个学科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讨论“社会公正视野下的性别问题”,既看到中西方思想观念的不同影响,又审视本土文化中因社会转型与传统根深蒂固的惯习的冲突而产生的纠结。在学理上,它牵涉哲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文学的理解层面,同时又关乎我们生活世界的日常经理的解释,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本组笔谈即是一组多学科的对话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批评了新保守主义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强调新批判主义既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自我忏悔精神 ,又要超越五四背后的民粹主义、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相分裂和缺乏终极关怀的实用理性的局限。新批判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彻底化 ,排除了五四知识分子的焦虑和浮躁情绪 ,而更加冷静和理性化。  相似文献   
9.
邓晓芒 《中国文化》2009,(2):181-187
我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可以税开始于80年代后期撰写的《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一书,最初的书名叫《表演人生》,完稿于1987年。当时虽然正处于"文化热"和"新启蒙"的颠峰,但却没有哪个出版社愿意出这本古里八怪的书。书稿本是应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约稿写的,属于《边缘丛书》中的一本,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是两千年的教育大国 ,教育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然而 ,今天我们在教育领域所遇到的问题看来比任何其他领域都更显突出 ,尽管多年来 ,我们作了不少改革尝试 ,但我国教育的弊病却并未根除。形势逼迫我们不得不对教育的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教育。《论语》中说 :“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1] ,即教育的内容就是上古文献、行为规范、忠厚的品格和可靠的人际关系这四项。而孔子的“有教无类”[2 ] ,其目的却是“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3 ]。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