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达县检察院一工勤人员酗酒后夜闯发廊,《达州日报》两名记者在报上披露了此事,引起较大反响。有人说,文中把一工勤人员称为“检察官”是一种误导,建议找报社和记者打官司。谁知市检察院党组认为,专司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更应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应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不久后,达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在一次大会上当面向《达州日报》的领导致谢,诚恳地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加强对全市检察机关的舆论监督,并委托该院工作人员把一封感谢信和400元奖金送到了两名“揭短”记者手中。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广安市在对外宣传工作中,以“服务经济、促进开放、宣传广安、树立形象”为宗旨,将对外宣传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的切入点,把提高广安知名度、树立与邓小平故里相匹配的良好形象,吸引海内外注意力,从而实现把邓小平同志的影响力转化为人们对广安的注意力,把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怀念之情转化为支持广安建设与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邱海鹰  周松林 《新闻界》2013,(16):77-78
<正>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最小的科级新闻单位——县(区市)级新闻报道组,在人员相对较少、办公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发稿平台和新闻资源相对枯竭的情况下,怎样唱响主旋律,做好新闻报道?四川省华蓥市委新闻报道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可供基层新闻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参考借鉴的经验。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新闻宣传是我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报道组作为党委的重要组成部门,党委政府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必须的办公采访设备、资金保障和宽松的环境,从业人员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党领导下的新闻工作者,无论采写正面新闻,还是  相似文献   
4.
地处川东革命老区、“红岩”故乡华蓥山的华蓥市,积极响应“把华蓥山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载体”的号召,致力打好华蓥山牌,倾情做好对外宣传大文章,取得显著的成就。2002年,在地级以上报、刊、台发表新闻作品近2000篇条,其中,《人民日报》11篇,中央电视台11条,《四川日报》109篇,通讯员单独发稿,居全省第一位(据四川日报社统计公布),四川电视台11条,《广安日报》头版头条39篇。  相似文献   
5.
“走近华蓥,走近华蓥,不说它的人杰,不说它的地灵,要说它的幺妹儿哟,华蓥山的幺妹子最多情。她在青山里长  相似文献   
6.
邱海鹰 《教育》2012,(23):6
7月20日,四川省华蓥市阳和镇返乡大学生罗海军(右)带领乡亲在葡萄园择选刚采摘的"竹佳葡萄"。罗海军2008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承租500亩地,带领当地101家农户种植葡萄。他借助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种植知识,对土壤的培植、葡萄的栽植、釆摘等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并全部采用有机肥栽培,被乡亲们称为"葡萄达人"。  相似文献   
7.
“新闻散文化”,并非是笔者发明的新鲜词儿。早在几年前,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就曾提出关于新闻“向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设想。近两年来,新闻“向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被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且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被称之为“流动的韵律”。笔者作为这股“流动的韵律”中的实践者,也深深体验到了新闻散文化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人文华蓥山     
四川省东部的华蓥山绵延三百多公里,横跨达川、广安、华蓥、合川、重庆、永川等15个市区县。它巍峨、浩瀚、美丽、神奇,被大豪郭沫若誉为“天下第一雄山”。这里,自唐代以来就是川东北的佛教圣地:这里,“双枪老太婆”等游击战士曾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悲壮的《红岩》史诗:这里,物华天宝,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说长道短     
2000年11月8日,是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节中思“节”,有许多关于记者“节”的东西要说。 翻查词典,有关节的解释除“节日”之外,还有关节、气节及节奏、节制等诸多含义。这些诠解,仔细想想,或多或少均能与记者这个职业挂上钩。 先说“关节”,本意是指物体之间相连接的地方。而新闻记者正是连接党和人民的纽带和桥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借助新闻媒介宣传给人民,人民的呼声和建议需要记者反馈给各级党政。为党和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鼓与呼,是记者的神圣职责。记者要直面社会,敢于积极投身火热的生活,去捕捉闪光的令人奋进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记者之节     
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记者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因为这是继教师节、护士节之后的第三个行业的节日,中国上千万记者期望已久的节日——记者节。从此,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的诞生,无疑标志着新闻战线上的同仁们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记者神圣的职业更加神圣,可喜可贺。但节中思节,却有许多关于记者“节”的东西要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