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媒介既具有一定的政治依附性,又具有一定的政治自主性.媒介与政治相互缠绕,形成了政治媒介化和媒介政治化的双向运动.就媒介的政治功能而言,主要有政治监督、议程设置、政治整合、政治社会化四种功能.  相似文献   
2.
网络政治参与是网络技术催生的新型政治参与方式。它丰富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当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如参与的非平等化、非理性化和可操纵性。如何推动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从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自律与他律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郑兴刚 《丹东师专学报》2002,24(Z1):124-125
本文主要论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努力与社会接轨,从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对于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决策透明度,增强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网民参与的非理性和可操纵性,对政治决策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网络政治参与在政治决策中利大于弊。鉴于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和干扰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善待、善用、善管互联网,用好用足网络民意这个巨大的"智库",使其更好地为中国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性服务。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非平等性的根源所在——数字鸿沟。论述了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平等化、消弭数字鸿沟应坚持的原则,即政府主导原则、竞争原则和普遍服务原则。提出了消弭数字鸿沟的基本路径:应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消弭数字鸿沟奠定经济基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消弭数字鸿沟创设基础保障;推动教育公平化发展,为消弭数字鸿沟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有本体论和价值论两种解读方式。思政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指的是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满足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需求。在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思政教育规律之所需、时代潮流之所迫。“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的引导者与指导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与死记硬背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与自主建构者。  相似文献   
7.
网络政治参与治理,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政府必须切实保障公民平等的网络参与权,善于利用网络广泛听取民意、充分汲取民智,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民主化管理;法治化原则要求提高网络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增强网络执法力度,强化网络法治文化建设;有序化原则要求网络企业和网民加强自律,同时也要求政府强化自身治理和网络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